正文 第14章 處世習慣:老套的處世方式是成功的累贅(3 / 3)

5.居功是和自己過不去

某廠的研發部門成功研究出一種新技術,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產率。廠長專門為研發部辦了慶功會,該項技術的主要研究員薑某,也受到廠領導的表揚,因為他在整個研發小組裏起到了核心的作用。會後,有人就跟研發組組長說:“薑某太不像話了吧!發言時,竟然一句都沒提到您,總是我、我、我的,好像功勞都是他一個人的!這算什麼?沒有您的指揮和我們組員的配合,這新技術能成功嗎?”組長笑著說:“別這樣!薑某的功勞確實很大,人家那麼說也是有理由的!誰讓咱們沒能耐呢?有本事的話不就也能上台誇自己了嗎?”薑某的朋友在散會後勸薑某說:“怎麼搞的?你也有點太居功了吧!你應該多提你們領導和同事,我在台下聽著你怎麼好像把功勞都說成你一個人的了!你這樣要出問題的。”薑某對朋友的勸說嗤之以鼻:“本來功勞就是我最大,論功行賞,難道你還要讓我把功勞讓給別人呀!他們做什麼了,不就是打打下手嗎?我當然要多提自己刻苦攻關的事兒!”朋友看著一臉得意的薑某歎了口氣。不久後,薑某就覺得組員對他的態度出了問題,以往需要什麼配合,他們都會主動去做,但現在卻要他三催四請,對方不但不配合,還常常趣他,“喲,大英雄來了!我這無名小卒能幫上什麼忙啊!”總是這樣,薑某也受不了了,他怒氣衝衝地去找組長,說:“組員們都不願配合我工作!”組長卻說:“不能吧!你可是咱們組的明星人物,他們怎麼敢得罪你?”薑某呆了,從組長半陰半陽的笑裏,他終於知道自己確實做錯了。薑某很快沉寂了,他再也沒開發出什麼新技術來。

薑某研究出了新技術,但對人情世故卻缺乏了解,他不明白,居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它會給你製造出許多敵人。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養成居功的習慣,在功勞麵前要謙虛、要避讓,這樣別人才會對你欣賞有加。

郭解,是西漢的一位俠客,為人行俠仗義,在當時很有聲望。有一次,洛陽某人因與他人結怨而心煩,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停,對方就是不給麵子。後來他找到郭解門下,請他來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這個請求,親自上門拜訪委托人的對手,做了大量的說服工作,好不容易使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時不負人所托,完成這一化解恩怨的任務,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著的棋,有更技巧的處理方法。

一切講清楚後,他對那人說:“這個事,聽說洛陽當地許多有名望的人也來調解過,但都沒有調解成。這次我很幸運,你也很給我麵子,我把這件事解決了。但我畢竟是個外鄉人,占這份功勞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麵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我這個外鄉人來解決了,未免會使本地那些有頭有臉的人感到丟麵子。”他進一步說:“這件事這麼辦:請你再幫我一次,從表麵上讓人以為我沒辦成,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幾位頭麵人物還會上門,你把麵子給他們,算是他們調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顧別人的麵子,因為他知道,那些當地的頭麵人物是愛麵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們,以後還怎麼在這裏混?所以自己還是當個幕後英雄,成全他們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以後,江彬等人嫉恨他的功勞,散布流言蜚語說:“王守仁以前是與朱宸濠同謀的,聽說各路大軍開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脫。”王守仁聽了這種傳說,於是把朱宸濠交給了協同參戰的張永,使皇帝能夠親獲朱宸濠,滿足自己禦駕親征、生擒逆首的虛榮心。後來張永也在皇帝麵前極力稱讚王守仁的赤膽忠心和謙恭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於是赦免了王守仁。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馴良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70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輕車簡從來到上任,他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民每戶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持刀帶劍的人,他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務點正業?”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宣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去為好!”

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請將我的主人叫到我這兒來,我有話要對他說!”一副醉漢狂徒的模樣,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這位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加官晉爵。

你立了大功,那也不必故意向別人炫耀,人家心裏都很清楚。如果你能不居功,多拉幾個人來分享你的功勞,那麼別人會多麼感激你。但如果你自恃有功,就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那別人就會因妒生恨,背地裏暗算你,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養成炫耀功勞的習慣。習慣炫耀功勞的人,實際上是在跟自己過不去。你得到了表麵上的榮譽,但卻把自己放進了一片槍林彈雨中。所以,生活中炫耀自己功勞的人很少有輝煌長久的。我們在功勞麵前要學會低頭,要退讓,這樣才能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6.指責別人前先管好自己林肯年輕的時候住在印第安納的鴿溪穀。他不僅愛批評人,而且寫信作詩譏笑人,還將這些信丟在使人一定會拾起的鄉裏街道上。即使林肯在伊裏諾斯的春天成為律師之後,他的習慣仍沒改掉,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公開攻擊敵對的人。

1842年秋季,他譏笑一位自大好鬥的愛爾蘭政客,名叫西爾士的。林肯在報上登了一封匿名信譏諷他,這使全鎮都哄笑了起來。西爾士敏感而自傲,怒氣沸騰。當他查出是誰寫的後,便跳上馬去找林肯,向他挑戰作一決鬥。林肯不願意打架,他反對決鬥。但他不能逃避,那樣他會顏麵盡失。他的對手允許他自選武器。因為他有長臂,他選擇了馬隊用的大刀,並跟西點軍官學校畢業生學習刀戰。到了指定的日期,他與西爾士相遇在密西西比河的沙灘上,準備決戰至死。但最後的一分鍾,他們的見證者阻止了決鬥。

林肯把這次決鬥當做他一生中最失敗的一件事,此後他再也不輕易地指責譏笑別人了。

如果林肯沒有改掉為了批評而批評的習慣,他就無法成就偉大的事業,隻能淪為平庸者了。生活中很多人一見到別人的錯失就要去批評指責,而且口不擇言。也許你的本意是好心提醒,不過在提醒別人之前還是先管好你自己吧!

再來看下麵這個故事。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煉”。

四個和尚當中,有三個道行較高,隻有一個道行較淺。由於該修煉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淺的和尚負責。

“不說話修煉”開始後,四個和尚就盤腿打坐,圍繞著那盞燈,進行修煉。經過好幾個小時,四個人都默不作聲。因為這是“不說話修煉”,無人出聲說話,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負責管燈的那個和尚,見狀大為著急。此時,突然吹來一陣風,燈火被風吹得左搖右晃,幾乎就快熄滅了。

管燈和尚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道:“糟糕!火快熄滅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閉目打坐,始終沒說話。聽到管燈和尚的喊叫聲,道行在他上麵的第二個和尚立刻斥責他說:“你叫什麼!我們在做‘不說話修煉’,怎麼開口說話?”第三個和尚聞聲大怒,他罵第二個和尚說:“你不也說話了嗎?太不像樣了。”第四個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終沉默靜坐。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就睜眼傲視另外三個和尚說:“隻有我沒說話。”

四個參加“不說話修煉”的和尚,為了一盞燈,先後都開口說話了;最好笑的是,那三個“得道”的和尚在指責別人“說話”之時,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說話”的錯誤了。

有些人總是隻看到別人的錯誤而忽視自身的弱點,因此他們的指責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傷害自己,所以,批評別人前,請先檢視一下你自己,不要為了圖痛快就去批評別人!

加拿大的一位工程師斯瓦內爾曾經說過這樣一件事:斯瓦內爾是個脾氣暴躁的人,他的不少助手、工人都挨過他的罵。有一次,他在中午去某個正在建設的工地巡視,發現幾個助手正在一起玩牌,雖然這不太符合規定,但因為是休息時間,因此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那天斯瓦內爾的心情很不好,因為他在前一天晚上和凶悍的妻子吵了一架,臉上還被劃出了血痕。於是他走過去,朝他的助手大聲嚷了起來:“誰讓你們把牌帶來的?這是工地!你們是不是沒腦子?竟會做出這樣的事!以後不許再把這些私人物品帶到工地來!”也許是因為有許多工人圍觀,也許是因為斯瓦內爾罵得太凶了,正在玩牌的一個助手也火了,他大聲反駁說:“沒錯!斯瓦內爾先生,我們是把私人物品帶到工地來了,可是看您的臉就知道,您把‘私人怨氣’也帶到工地來了吧!”斯瓦內爾呆住了,周圍的工人發出了哄笑聲,他隻好在哄笑聲中狼狽地走了。斯瓦內爾雖然覺得很難堪,但他卻得到了一個寶貴的教訓:不要輕易指責別人,因為你的錯誤也許比別人更嚴重。

斯瓦內爾的錯誤,生活中很多人還在重複。他們習慣於為了批評而批評別人,在這樣做的時候,卻不懂得檢討一下自己,結果批評不但沒有使事情按自己意想的那樣發展,反而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麻煩。為了批評而批評是個惡劣的習慣,因為你也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隻貶低人家不檢討自己,會讓別人鄙視你,厭惡你,這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多麻煩。所以我們要改正這種壞習慣,出口之前先問問心,做到旁觀者清,當局者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