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處世習慣:老套的處世方式是成功的累贅(2 / 3)

第二天返回辦公室,對於昨天的“偶遇”一定要若無其事,隻管埋頭文件堆。就是有同事私談有關兩人之事,還是絕口不提為妙。有時候知道的事情太多並不是件好事,尤其是上司的隱私千萬不能透露出去,否則就要大禍臨頭了。如果能夠假裝糊塗及時替上司掩飾其“痛處”,則有可能被對方引為知己,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裝癡賣傻”是一種了不起的智慧,這裏的糊塗是裝糊塗而非真糊塗,這是一種明哲保身的處世習慣,一旦把握了這一習慣,你就會在處世時獲得許多益處。

3.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大張是個大大咧咧的人,心寬體胖,在單位裏人緣也還算不錯。由於他頗具正義感,喜歡管閑事,又不留意自己的言行,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單位裏韓某是個公認的小人,慣會溜須拍馬、瞞上欺下,挑撥離間,亂傳閑話,盡管大家都對他有意見,但因為知道此人極有“能量”,報複心又強,所以表麵上還是和他說說笑笑、維持一般關係。但大張卻不然,他可一點也不給韓某留麵子。有一次韓某過生日,大家都去捧場喝酒,大張也去了。酒喝得多了一點,他就開始“損”起韓某來。“你今年也就四十歲吧!不老不小的過什麼生日!缺錢用就說一聲,你小子怎麼總這樣耍心機呢!”韓某頓時氣得臉色紫紅,大家圓場把大張送回家去,但韓某從此就恨起大張來。大張工作,韓某就搞鬼;領導有意提升大張,結果韓某找領導“聊”了兩次,這事就沒消息了;大張侄女進城來玩被韓某撞見了,隔天大張有外遇的謠言就傳遍了全廠……大張給折騰得頭暈腦脹,逢人就說“犯小人哪”!

大張最大的錯誤就是不該輕易得罪小人,結果被小人整治得灰頭土臉。可以說好人是永遠鬥不過小人的,因為小人心狠手黑,不擇手段地算計別人。然而生活中,偏偏有人習慣於充當正義鬥士,輕視小人,得罪小人,這是很愚蠢的做法,從現實來看,這是沒事找事、惹火燒身。

李白是唐代著名大詩人,他才高八鬥,文采斐然,但又孤傲清高、放蕩不羈。

雖然他滿懷報國熱忱,唐玄宗也看重他的才華,卻終未能在仕途走下去,更不用說施展身手,大有作為了。原因就在於他習慣於蔑視小人,使得皇帝身邊的關鍵人物受了侮辱,以致受到暗算而丟官。

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寵愛。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曾於酒酣耳熱之際,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的美貌。詩歌是李白的強項,按說這對他是個難得的機會,可問題就出在李白眼裏隻有唐玄宗、楊貴妃這些大人物。他在作這三首詩時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皇帝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太監的地位是卑賤的,但得寵的太監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為恥,對李白懷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寫得很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李白在詩中把楊玉環描寫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樣。楊玉環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這在李白,絕不存在絲毫諷刺的意思,他隻是就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同楊玉環相比較。然而比喻之物與被比喻之物之間不可能是全部特征都相合。這使懷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報複的契機。

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吻說道:“我本來以為您會因為這幾首詩把李白恨入骨髓,沒想到您竟喜歡到如此地步。”楊貴妃聽後吃了一驚,不解地問道:“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你沒注意?他把您比做趙飛燕。趙飛燕是什麼樣的女人,怎麼能同娘娘您相提並論呢?他這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淫賤啊!”

在當時,楊玉環已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顯要,聲勢顯赫。她惟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她絕不希望被人看做像趙飛燕那樣淫賤,更害怕落到她那樣的下場。高力士摸透了楊玉環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軟弱處下了刀子。他輕而易舉地便把李白的詩同趙飛燕的下場嫁接起來,一下子使讚美的詩篇成了譏嘲的證據,激起了楊玉環的反感與憎恨。後來,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楊玉環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達到了報複脫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報告,竟葬送了詩人的前程。

在李白看來,像高力士這樣的小人根本不配與自己為伍,正邪勢不兩立,正人君子自然嫉惡如仇。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支配下,不僅沒有適時地說兩句低聲下氣套近乎的低頭話,李白還巧借醉酒之機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了高力士,沒給他留絲毫麵子,這樣做雖可泄一時之憤,但他卻沒想到由此而產生的嚴重後果,應該說,兩人相鬥,笑到最後的還是高力士。

李白後來雖然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全身而退,但畢竟被徹底趕出了他夢想施展抱負的政治舞台。從此他借酒澆愁,賦詩抒懷,落魄於江湖。因輕視小人的習慣而耽誤自己看重的大好前程,無論如何是不值得的。李白留給我們的這一教訓是深刻的,也是有用的。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會犯類似的錯誤。他們沒有認識到得罪小人的危害,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架勢,結果最後還是吃了小人的虧。要知道小人之所以稱為小人,就是因為他們不走正路,你沒有做壞事是吧!他給你捏造幾件不就完了嗎?小人本事極強:造謠生事、暗中破壞、挑撥離間,落井下石……總之,得罪了小人你就沒有好日子過了,隨時得提心吊膽,所以你又何苦得罪小人呢?如果你有輕視小人的習慣,那就要馬上改正,否則說不定什麼時候你就會走黴運。清高是一種令人欽佩的品格,但如果你把它應用到處世上就不妙了,一旦養成輕視小人的習慣,輕則前途受阻,重則惹禍上身。因此你一定要謹記這條處世原則:不要依附小人,但更不要得罪小人。

4.要給別人留後路

李木小時候家裏很窮。一天,有個客人到他家,難得的誘人的魚香,令他垂涎不已。李木當時才6歲,還不懂得掩飾自己,他吵著要吃魚,母親答應了,但是有個條件:等客人吃飽後方可上桌。

李木不聽:“等客人吃飽了,魚不就被他吃光了?”母親答道:“知禮的客人絕對不會將魚翻過麵來吃,另外一麵一定還是好好的。不信你去窗邊看看……”

李木來到窗邊,踮著腳尖往裏看,眼睛盯著桌上的那條魚。忽然間,客人用筷子把魚翻了個身……李木失望地跑回廚房,撲進母親懷裏大哭起來。母親也哭了,她不知該如何安撫李木的心。幾十年過去了,李木成了一個大公司的經理,他還是很愛吃魚,但他總是不輕易把魚翻身,因為他永遠記住了母親那句話。不僅如此,李木還把這句話應用到了生活中的其他方麵,現在他的生活過得非常輕鬆。

李木是聰明的,他沒因那次沒有吃到魚而遺憾,相反的卻明白了一個處世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習慣於把事做絕,根本不考慮別人,結果他們的得意也通常是不長久的。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給別人留下餘地,這樣才不至於惹來禍端。

功與名是曾國藩畢生所執著追求的。他認為,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功名富貴,他又事事謹慎,處處謙卑,堅持“花未全開月未滿圓”的觀點。因為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鮮花完全開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因此,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稱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滿圓’八個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此外,他“常存冰淵惴惴之心”,為人處世必須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致鑄成大錯,召來大禍。

他始終認為:“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他指出,“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矯;人與妻奴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長久。”

晚清紅頂商人胡雪岩就深深懂得把事情做絕的害處,做事時他總是習慣於給人留下餘地,還曾借此幫助過把兄弟王有齡一次。

王有齡官場得意,身兼湖州府知府、烏程縣知縣、海運局坐辦三職,王有齡在四月下旬接到任官派令,身邊左右人等無不勸他,速速趕在五月一日接任。之所以有這等建議,理由很簡單:盡早上任,盡早摟到端午節“節敬”。

清代吏製昏暗,紅包扣、孝敬賄賂乃是公然為之,蔚為風氣。風氣所及,冬天有“炭敬”,夏天有“冰敬”,一年三節另外還有額外收入,稱為“節敬”。浙江省本來就是江南膏腴之地,而湖州府更是膏腴中的膏腴,各種孝敬自然不在少數,王有齡四月下旬獲派為湖州知府,左右手下各路聰明才智之士無不勸他趕快上路,趕在五月一日交接。如此一來,剛上任就能大摟“節敬”。

王有齡就此詢問胡雪岩的意見,胡雪岩卻說:“銀錢有用完的一天,朋友交情卻是得罪了就沒得救了!”他勸王有齡等到端午節之後,再走馬上任。

胡雪岩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從多方麵考慮的,王有齡不是湖州第一任知府,在他之前還有前任,別人在湖州府知府衙門混了那麼久,就指望著端午節敬,王有齡名正言順可以搶在頭裏接事,搶前任的節敬,當然名正言順。可是,這麼一來,無形中就和前任結下梁子,眼前當然沒事,但保不準什麼時候就會發作。要是將來在要命關鍵時刻發作,牆倒眾人推,落井猛石下,那可就劃不來了。

胡雪岩深深明白,江湖上有雲:“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吃肉來我喝湯。”這意思是說,好處不能占絕,幹事情不能吃幹抹淨,一點後路都不留給別人。人總得替人家想想,自己沒損失什麼,卻頗能讓別人見情,何樂而不為呢!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是這一習慣的忠實擁護者。

張伯倫在擔任英首相期間曾再三阻礙丘吉爾進入內閣,他們政見不和,特別是在對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後來張伯倫在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慘敗,社會輿論讚成丘吉爾領導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爾在組建政府過程中,堅持讓張伯倫擔任下院領袖兼樞密院院長。他認識到保守黨在下院占絕大多數席位,張伯倫是他們的領袖,在自己對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批評和嚴厲的譴責之後,取張伯倫而代之,會令他們許多人感到不愉快。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丘吉爾決定留用張伯倫,以贏得這些人的支持。

後來的事實證明,丘吉爾的決策非常英明。當張伯倫意識到自己的綏靖政策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時,他並沒有利用自己在保守黨的領袖地位刁難丘吉爾,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為重,竭盡全力做好自己份內之事,對丘吉爾起到了極大的配合作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個人不能永遠得意,很多時候你不給別人留後路,結果也斷送了自己的後路。所以,做事時還是多給別人留點餘地,早晚你會從這個習慣中受益。物極必反,“花未全開月未滿圓”才是最好的時候。一個人如果想把自己的好運維持得長長久久,那就要時刻記著給別人留有餘地,習慣於把事情做絕的人,是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