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說話習慣:錯誤的說話方式是是非的根源(1 / 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話習慣,有的人嘮嘮叨叨,有的人多嘴多舌,有的人心直口快,有的人說話滴水不漏……說話習慣的好壞,常常關係到一個人的成敗,生活中很多人不把"說話"當回事,他們看不到自己在說話上存在的錯誤習慣,也看不到這些習慣給自己生活、事業帶來的巨大危害,因而聽之任之,最後吃了大虧。所以我們要糾正錯誤的說話習慣,別讓它成為我們成功的攔路石。

1.當心吹破了牛皮

張某特別喜歡吹牛。有一次,他去一個老同學家裏做客,正碰上老同學為了孩子跨學區上學的事發愁,張某的老毛病又犯了,就吹起牛來:“哎喲,什麼大不了的事啊!我姑父是××附小的教導主任,我隻要跟他說一聲就行了!”同學一聽張某有這麼硬的門路,愁眉頓展,擺上了一桌好菜,請張某幫忙,張某滿口答應著,結果一個星期後還沒有消息,同學著了急,因為馬上就要開學了。同學趕來追問,張某隻好吞吞吐吐地說:“著什麼急呀!我這不正在找人嗎?”同學奇怪地問:“你不就和你姑父說一聲就行了嗎?”結果張某的回答差點沒讓他吐血:“其實,是我同事的一哥們兒的女朋友的姑父,那哥們兒跟我同事特鐵,那不跟我姑父一樣嗎?”不用說,同學自然指望不上他了,孩子跨學區上學的事也沒辦成,那位同學以後就再也不和張某聯係了!張某吹牛辦出來的荒唐事還不隻這一件:有一次他去嶽父家拜年,當著嶽父家親戚的麵兒又吹上了:自己認識多少能人,自己多有錢……結果,第二年,妻子的外甥、侄子、表弟……一大堆人進城來逼著張某給他們介紹工作,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群親戚來找他借錢,張某哪有這個能力呀,嚇得東躲西藏,得罪了許多親戚,妻子也差點和他離了婚……現在,人人都知道張某有吹牛的習慣,說話不靠譜,當然也就沒有人再看得起他了。

愛吹牛的張某徹底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人們都知道他不可靠,如果他托別人辦事的話,恐怕也很難辦成,這就是他為吹牛皮所付出的代價。愛吹牛絕對不是什麼好習慣,你海闊天空地把牛皮吹得呱呱響,別人卻對你厭得直咬牙。而且吹牛的習慣還會使你脫離現實,成為令人鄙視的“空想家”。

習慣吹牛的人往往沒有控製力。他們的欲望膨脹,直至吹破牛皮的那一刻,才能有一丁點的悔悟。

習慣於吹牛的人也有目標,隻是這些目標不是空中樓閣就是海市蜃樓,這倒並不意味著目標不能實現,隻是什麼都不做,無法創造任何生產力,因而鑄成了很多遺憾。以前有一個點子大王,牛皮吹得是很大的,今天整活一家國有企業,明天創造億元利潤。間或在大學做客座教授,主講可操作的經濟理論,據說到很多大學的時候,場麵都是相當火爆的。學生們早早就趕到教室占座,講座一開始,就明顯有一種吹牛的氛圍在彌漫。可是,學生們使勁地鼓掌,那個羨慕就不用提了。

過了不到一個月,就聽到點子大王在寧夏“現形”的消息。《南方周末》還有準確的數據和細節來展示他曾經的“輝煌”。盡管他百般狡辯,可是,人們已經看破了牛皮,誰聽他的?所以,一個人隻有腳踏實地地實幹,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靠吹牛得到的榮譽,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因此,牛是吹不得的,盡管有很好的操作基礎,誌向的高遠對於不操作或操作的不投入而言,形同無米之炊。

吹牛的人很令人鄙視,因為他們都是井底之蛙,看似高不可及的目光實際上很短淺。他們在誇誇其談的時候,原本應該張揚的心靈被封閉在井底、荒野、沙漠,於是無休止地駐足不前。因此,聰明的人向來不吹牛,他們都知道實幹的意義。隻有實幹才能出生產力,空談沒有價值。他們默默無聞地達到了吹牛者豔羨的境地。本來,李小三和趙小六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後來,趙小六成了董事長,李小三也很激動地對別人說,董事長小時候還跟我一起玩泥巴呢。盡管他沒說錯什麼,但是,如果把他倆放在同一平台上,他似乎更應該考慮自己為什麼沒有人家強。

實幹出精英。趙小六在埋頭苦幹的時候,李小三正在那兒誇誇其談;趙小六在拚命苦讀的時候,李小三還在誇誇其談;趙小六成為了董事長,李小三就開始感慨。在董事長麵前,李小三絲毫也不臉紅,並尋找下一輪的聽眾,享受讓更多的井底之蛙仰視的滋味,盡管根本不具備資本。這樣,就不難理解深圳的街頭為什麼立著一頭牛,吃青草獻鮮奶的牛是用來拓荒的,沒事吹它幹什麼?

鼠目寸光的人把具有遠大理想的人看成是愚人。可是“愚人”們不在乎,他們拒絕惡意的中傷,而繼續走好自己的路。因為有了實幹的精神,勝利至少可能提前10年來臨。

吹牛的習慣就像一個望遠鏡,當你捧著它站在地平線上,幻想著峰頂的美景時,人家已經腳踏實地地一步步攀上了高峰。吹牛者令人鄙視、厭惡,吹牛的習慣既浪費口水,又浪費生命。如果你有吹牛浮誇的習慣,那就盡快地把它戒掉,生命有限,你應該抓緊時間去做點實際的事。

2.別把精力放在爭論上

愛爾蘭人脾氣是很倔的,有一位愛爾蘭人名叫歐·哈裏,他所受的教育不多,可是很愛抬杠。他當過汽車推銷員,後來因為推銷不成功而來求助於卡耐基。聽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以後,卡耐基就發現他老是跟顧客爭辯。如果對方挑剔他的車,他立刻會漲紅臉大聲強辯。歐·哈裏承認,他在口頭上贏得了不少辯論,但並沒能贏得顧客。他說:“我走出人家的辦公室時總是對自己說,我總算整了那個混蛋一次。我的確整了人一次,可是我什麼都沒有能賣給他。”

歐·哈裏後來是紐約一家汽車公司的明星推銷員。他是怎麼成功的?他這樣說:“如果我現在走進顧客的辦公室,而對方說‘什麼?懷德卡車?不好!你要送我我都不要,我要的是何賽的卡車。’我會說:‘老兄,何賽的貨色的確不錯,買他們的卡車絕錯不了。何賽的車是優良產品。’這樣他就會無話可說了,沒有抬杠的餘地,他隻有住嘴了。他總不能在我同意他的看法後,還說一上午的“何賽車子最好”之類的話吧。我們接著不談何賽,我就開始介紹懷德汽車的優點。

“過去若是聽到他那種話,我早就氣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了——我就會挑何賽的錯,而我越挑剔何賽的車子不好,對方就越說它好。爭辯越激烈,對方就越喜歡我競爭對手的產品。”

“現在回憶起來,真不知道過去是怎麼幹推銷的!以往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抬杠上,現在我守口如瓶了,果然有效。”

當這個愛爾蘭人拚命和人爭論時,他或許得到了表麵上的勝利,但實際上他卻是把顧客越推越遠了。本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駁,也許你能獲勝,但那隻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所以,我們一定要拋棄和人抬杠的習慣,盡量避免無謂的爭論,因為這隻能徒增爭論者的煩惱而已。

某公司有一個難纏的客戶,這個客戶就屬於雞蛋裏也要挑骨頭的那種人,負責聯係這個客戶的業務員,簡直煩透了,兩人為了一個細節問題通了17次電話,每次都吵得不可開交。那個客戶揚言以後不想再用這個公司的產品,這種情況下,業務經理去拜會了這個客戶,兩個小時後,經理滿臉喜悅地回來了:客戶接受了產品,還表示將繼續續約。那麼這位經理做了什麼呢?他隻是靜靜地聽完了客戶的抱怨,輕聲地附和他的意見,也就是說,整個談話過程中,他沒有和客戶爭辯一句。成功就是這麼簡單。

生活中,如果你聽到有人對你說:“你錯了!”那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反駁,這樣一來雙方自然就不會有統一的意見,如果你有與人抬杠的習慣,那麼做事不順利也就不奇怪了。事實上,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那就是避免爭論。

克羅雷是紐約一家木材公司的老板,他多年與那些冷酷無情的木材審查員打交道,常常發生口角,雖然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他贏,但公司卻總是賠錢。為此,他改變策略,不再同別人發生口角。結果呢?下麵是他的一段經曆:

有天早上克羅雷辦公室的電話鈴響了,一個人急躁不安地在電話裏通知他說,克羅雷給他的工廠運去的一車木材都不合格,他們已停止卸貨,要求克羅雷立即把貨從他們的貨場運回去。原來在木材卸車1/4時,他們的木材審查員報告說這批木材低於標準50%,鑒於這種情況,他們拒絕接受木材。克羅雷立刻動身向那家工廠趕去,一路上想著怎樣才能最妥當地應付這種局麵。通常,在這種情況下他一定會找來判別木材檔次的標準規格據理力爭,根據自己做了多年木材審查員的經驗與知識,力圖使對方相信這些木材達到了標準,錯的是對方。然而這次他決定改變做法,打算用新近學會的“說話”原則去處理問題。

克羅雷趕到場地,看見對方的采購員和審查員一副揶揄神態,擺開架式準備吵架。克羅雷陪他們一起走到卸了一部分的貨車旁,詢問他們是否可以繼續卸貨,這樣克羅雷可以看一下情況到底怎樣。克羅雷還讓審查員像剛才那樣把要退的木材堆在一邊,把好的堆在另一邊。

看了一會兒克羅雷就發現,他審查得過分嚴格,判錯了標準。因為這種木材是白鬆,而看出他對硬木很內行,卻不懂白鬆木。白鬆木恰好是克羅雷的專長。不過克羅雷一點也沒有表示反對他的木材分類方式。克羅雷一邊觀察,一邊問幾個問題。克羅雷提問時顯得非常友好、合作,並告訴他說他們完全有權把不合格的木材剔出來。這樣一來他變得熱情起來,他們之間的緊張開始消除。漸漸的,他的整個態度變了。他終於承認自己對白鬆毫無經驗,開始對每一塊木料重新審查並虛心征求克羅雷的看法。

結果是他們接受了全部木材,克羅雷拿到了全價的支票。

試想一下,如果克羅雷繼續維持以前的習慣,以爭論、抬杠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話會怎麼樣?不用說,木材審查員也一定會和他一樣毫不讓步,爭論到底。到最後,吃虧的還是克羅雷。

當你和人爭論時,你就是在把對方推到敵對的位置上,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你的口才有多麼好,你也無法讓他認同你的觀點。所以,遇事我們先不要急著去否定他,盡量避免和人爭辯,這樣做事對你更有益處。和人抬杠的習慣會讓你做起事來處處受阻,時時遇難,何必把精力浪費在和人爭論上呢?這隻會給你增加辦事的難度。記住,說服別人的秘訣,不是對他說“不”,而是對他說“是”。

3.聽聽別人怎麼說

一位外交官的太太在她丈夫初入外交界帶她出去應酬時,她在那些場合總是感到非常難受。她是個來自小地方的人,麵對滿屋子口才奇佳曾在世界各地住過的人,她拚命找話題,不想隻聽別人說話。

後來有一天,她向一位不大講話但深受歡迎的資深外交家吐露了自己的問題。這位外交家告訴她說:“每個人說話都要有人聽,相信我,善於聆聽的人在宴會中同樣受歡迎,而且難能可貴,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中的甘泉一樣。”

這位外交官太太就像很多人一樣,認為話說得越多,才越成功,事實上與人溝通的方式不在於你表達了多少,而在於你聆聽了多少。生活中,大多數人都習慣在談話中拚命表現自己,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而事實證明,這樣做隻會引起別人的厭煩,好的談話習慣應該是多聽少說,這樣做會使你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