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做人習慣:自我主義是束縛人的羅網(3 / 3)

有一天,他跟朋友出去,一邊開車一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望著能開寶馬車,可是沒錢,買不起;現在呀!還是買不起,買輛三手車。”

他的確開的是輛寶馬車,朋友左右看看說:“三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的呀!”他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麼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麵嫁個廣州人,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混了20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麵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有以前的嬌氣、浮華氣了,卻做得一手好菜,又懂得做家務。說老實話,現在真是她最完美的時候,反而被我遇上了,我真是幸運呀!”

“你說得挺有道理的!”朋友陷入沉思。

他握著方向盤,繼續說道:“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個人都變得成熟、都懂得忍讓、都彼此珍惜,這種不完美,正是一種完美啊!”

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這個豁達的男人沒有苛求完美的習慣,懂得欣賞殘缺的美,因此他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

世上的事情總不能皆盡如人意,事事苛求完美其實就是在難為自己,所以我們一定要扔掉完美主義的習慣,從自怨自艾中掙脫出來,從容地麵對自己的人生。完美主義的習慣,其實是一種無情的自負形式。我們必須明白:沒有人能夠永遠得到滿分,要求別人十全十美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則是自我本位的愚行。而且完美主義者常會因為遭受一點失敗而產生深深的挫折感,變得自暴自棄。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這種不良習慣,別讓它毀了我們的生活。

5.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

一個寒冷的夜晚,一個簡陋的旅店來了一對上了年紀的客人,不幸的是,這間小旅店早就住滿了人。

“這已是我們尋找的第4家旅社了,這鬼天氣,到處客滿,我們怎麼辦呢?”這對老夫妻望著陰冷的夜晚發愁。

店裏的小夥計不忍心讓這對老年客人受凍,便建議說:“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今晚就睡在我的床鋪上吧,我自己打烊時在店堂打個地鋪。”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他們要按照旅店住宿價格付客房費,小夥計堅決地拒絕了。臨走時,老年夫妻開玩笑地說:“如果你經營旅店,你可以當上一家五星級酒店的總經理。”

“是嗎?真希望是那樣,我也想多掙一點,讓家人過得舒舒服服的!”小夥計隨口應和地哈哈一笑。

沒想到,兩年後的一天,這個小夥計收到一封寄自紐約的來信,信中夾有一張往返紐約的雙程機票,信中邀請他去拜訪當年那對睡他床鋪的老夫妻。

小夥計來到繁華的大都市紐約,老年夫妻把小夥計帶到大街上,指著那兒的一幢摩天大樓說:“這是一座專門為你興建的五星級賓館,現在我正式邀請你來當總經理。”

年輕的小夥子因為一次舉手之勞的助人行為,美夢成真。這就是著名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的總經理喬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實故事。

這個小夥計給了老年夫妻一次熱情的幫助,而他得到的回報是一家五星級酒店。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樂於助人的人會得到厚報,而冷漠自私的人隻會傷害到自己。

生活中,一些人冷漠自私,在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中,認為要幫助別人自己就要有所犧牲,所以事不關己何必為別人費心呢?其實別人得到的並非是你自己失去的,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你自己。下麵這個小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

瑞士的一個小漁村裏,有一個叫羅吉的少年,他是一個熱心的小夥子,非常樂於助人,他以自己的經曆,再次向人們證明了:幫助別人其實就是在幫助自己。

那是一個漆黑的夜晚,巨浪擊翻了一艘漁船,船員們的性命危在旦夕。他們發出了求救信號,而救援隊的隊長正巧在岸邊,聽見了警報聲,便緊急召集救援隊員,立即乘著救援艇衝入海浪中。

當時,憂心忡忡的村民們全部聚集在海邊禱告,每個人都舉著一盞提燈,以便照亮救援隊返家的路。

兩個小時之後,救援艇衝破了濃霧,向岸邊駛來,村民們喜出望外,歡聲雷動,當他們精疲力竭地跑到海灘時,卻聽見隊長說:“因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無法搭載所有遇難的人,無奈隻得留下其中的一個人。”

原本歡欣鼓舞的人們,聽見還有人危在旦夕,頓時都安靜了下來,所有人的情緒再次陷入慌亂與不安中。

這時,來不及停下喘息的隊長開始組織另一隊自願救援者,準備前去搭救那個最後留下來的人。

17歲的羅吉立即上前報名,然而,他的母親聽到時,連忙抓住他的手,阻止說:“羅吉,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親在海難中喪生,而3個星期前,你的哥哥約翰出海,到現在也音訊全無啊!孩子,你現在是我惟一的依靠,千萬不要去!”

看著母親,羅吉心頭一酸,卻仍然強忍著心疼,堅強地對母親說:“媽媽,我必須去,如果每個人都說‘我不能去,讓別人去吧’,那情況將會怎麼樣呢?媽媽,您就讓我去吧,這是我的責任,隻要還有人需要幫助,我們就應當竭盡全力地救助他。”

羅吉緊緊地擁吻了一下母親,然後義無反顧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隊員一起衝入無邊無際的黑暗中。

一小時過去了,雖然隻有一個小時,但是對憂心忡忡的羅吉母親來說,卻是無比漫長的煎熬。忽然,救援艇衝破了層層迷霧,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大家還看見羅吉站在船頭,朝著岸邊眺望,岸邊的眾人不禁向羅吉高喊:“羅吉,你們找到留下來的那個人了嗎?”

遠遠的,羅吉開心地朝人群揮著手,大聲喊道:“我們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約翰啊!”

羅吉不顧母親的勸阻,堅持去救援,令人倍感溫馨的是,他救回來的竟是自己的哥哥!他的樂於助人使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冷漠自私的人,他們不願為別人著想,不願幫助別人,結果,他們就像一個孤島一樣,沒有朋友,當他們出了問題,也很少有人願意幫助他們!冷漠自私的習慣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個過分在意自己的所有,無視他人困苦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拋棄。生活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幫助的人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因此如果你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話,請千萬別選擇冷漠。

6.架子不能擺得太離譜

有一個人,人品、學曆、長相都沒說的,就是有一點不好:好擺架子。無論做什麼,他總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為了這個壞習慣,他可沒少吃虧。上大學的時候,他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朋友,不過快畢業時分手了。其實兩人也沒什麼太大矛盾,隻不過女方嫌他太會擺架子:每次約會,他總要故意遲到幾分鍾,以顯示自己的重要性;打電話時,他總要搶著先掛機;吵了嘴,他不去哄女朋友,反而要對方先開口……日子久了,女朋友就覺得煩了,盡管覺得他條件不錯,但還是和他分了手。畢業後,他進入一家機關單位工作,工作穩定、薪水優渥、前程遠大,但他在這裏工作得卻不太如意。領導和他接觸了幾次後,不高興地說:“他怎麼這麼硬氣啊!和他在一起我都不知道誰是領導了!”同事們也不喜歡他,覺得他太愛擺架子,總是表現得生硬古板、飛揚跋扈。後來,這個人受不了單位的氣氛,跳槽去了一家合資公司,聽說幹得也很不順利。

一個人習慣於擺架子,結果到哪裏都不被人接受和理解,如果不能克服這個壞習慣的話,他就永遠不會受到別人的喜歡。生活中,好擺架子的人往往是失敗者,他們總是抱著自己的優勢不放,不懂得變通,不會抓住機會,所以,如果你有好擺架子的習慣,就要及早改正它,別讓它成為你的絆腳石。

一天,原來在某公司擔任部門領導職務的有才幹的年輕人張鬆,因為和公司的副總發生了一點口角,突然辭職走了。王總經理得知他是被聘到一家酒店做經理,就決定親自出馬,找他回來。副總不同意,他覺得這樣做太“跌份”了,王總卻堅持要去。於是王總經理找到了那家酒店。原先的老板主動來喝酒,這使剛辭職的張鬆深感意外。但他想躲開已經來不及了,隻好笑臉相迎,請王總喝酒,他在一旁陪著。

兩個人細飲慢說,王總笑容可掬,情緒不錯。他與這位過去的手下閑扯起一些一起創業過關斬將的往事,講得眉飛色舞。隨後,才談到張鬆的近況,他興致勃勃地問:“很好吧?是不是幹得很順手?”張鬆當然要把其現狀好好描繪一番:很受老板的賞識,當上經理以後,手下協作也不錯,初步估算,在年內可以贏利50萬元。一邊說一邊覺得很暢快。王總淡然一笑,說:“四五十萬元嗎?我認為太少了。”“就這麼個小小的酒店,一年賺這麼多已經很不錯了……”張鬆小聲地辯解道。

王總一本正經地說:“照我看,你的才能一年應該賺幾百萬元,你太不自信了,在這個小地方藏不下你這條蛟龍,所以我看你在這兒是大材小用啊!還是回去跟我幹,怎麼樣?”

張鬆感到非常意外:“王總,你不是開玩笑吧?我剛出來,你還要我回去……”王總慢悠悠地說:“我想問題和做事情向來都是認真的。至於你和副總的不愉快,我都知道了,他也很後悔,正盼著你能回去呢!”

張鬆為難地苦笑:“我連公司的房子都退了,回去還有位置麼?”

王總道:“你錯了,我們公司的一貫做法是人走了房子留給他,你在小酒店裏太屈才,所以留下這句話:你願不願來,我都等著你。”

張鬆決定回去,但他的朋友卻對他說:“一會讓你走,一會兒讓你回去,你就那麼好使喚嗎?你怎麼也得擺擺架子啊!”張鬆搖了搖頭:“我不這樣認為,回去確實有發展,這時候不能擺架子!”

張鬆果然返回公司,一年後,經過東拚西殺,為公司獲利幾百萬元,自己也成為了公司的副總。

在這件事情中,如果王總擺起領導架子,那自然就不會去找一名辭了職的員工,這樣一來,他就失去了一名人才。人才流失就是財富流失,為了擺架子而失去財富就有點太不值了。而張鬆如果像他朋友說的那樣端起架子,那他就是拒絕機會,所以好擺架子實在不是聰明人做的事。

做人千萬不能養成擺架子的習慣,總是表現得居高臨下會使你失去人們的信任。隻有放下架子,真誠懇切,你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有些人習慣於擺架子,沉迷於自己的優勢,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這時候應該想一想,天底下和你處在同一位置的人還有很多,擺架子實在是一件很可笑的事。你隻有放下架子,正確地認識自我,才會品嚐到生活的甜美與幸福,才會得到他人的欣賞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