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時代確立的競爭觀念
如果說一個人犯錯還可以原諒的話,一個企業犯錯就是不可原諒的了。因為社會的飛速發展、競爭的專業化、同質化、精細化,決定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並不是在某一件產品上的競爭,而是在任何一件產品上的競爭。這其中包括除了產品質量、性能、功效之外的許多“軟件”設備方麵的競爭。比如售前、售中、售後的各項服務,這些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差錯就很可能直接導致一個企業的夭折。
事實上,在“硬件”設施的競爭中,潛力已經趨向飽和。
企業和企業之間在產品、技術、成本、設備、工藝等方麵的同質化越來越強,差異性越來越小,在某種層麵上而言,市場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細節上的競爭,經營難度越來越大。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家電行業,產品同質化趨勢更是越來越明顯,一家企業在某一技術方麵有所突破,其他廠家會迅速跟進,在技術與質量上保持同步。
為此各大廠商紛紛高舉“服務”大旗以建立競爭優勢,如:春蘭的“大服務”概念,海爾的“星級服務”、“個性化零距離服務”,榮士達的“紅地毯服務”等等。企業對服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大多數企業的服務觀念也在快速進步。在服務係統的構造上,許多企業也早已有了完整的服務機構,對於服務所花費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在逐步增加。
但服務也不會是任何企業的長久優勢,同樣也會麵臨同質化。以家電企業為例,你承諾保修一年,我就承諾三年;你保證24小時送貨上門,我就承諾12小時。大酒店煙缸中的煙蒂不超過3顆,大堂櫃台的糖缸中的糖果不能少於一半,微笑露出8顆牙齒,鞠躬前傾45度……這些都成了服務標準。有了標準,自然就同質化了。
在日趨同質化的市場競爭中,必須從人性化著手,建立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競爭優勢,也就是誰能為消費者想得更周到、細致,誰就會在競爭中勝出。
在稍微高檔些的飯店就餐時,每位客人都會有一條餐巾,但通常情況下,餐巾掖在胸前卡不住,放在腿上又不知不覺會掉在地上,起不到保衣護服的作用,因而很多人隻好將餐巾放在桌子上,用餐具壓住,或者幹脆不用餐巾,甚或放在屁股下墊座。有鑒於此,青島東來順餐廳特意在每塊餐巾的一個角上挖了個鎖邊的長孔,夏天可以別在T恤或襯衫的扣子上,冬天可以別在外衣的扣子上,並根據季節的不同,扣眼的大小也有區別,非常適用,方便了食客。餐巾上的小小扣眼兒,即讓人們從中領略到餐廳更加人性化、更精細化的服務,生意興隆自在情理中。
當然,按照發展的觀點,“沒有最好,隻有更好”,需要完善的細節會層出不窮,根本沒有止境;產品或服務也正是在這種無止境的追求中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的。
企業隻有注意細節,在每一個細節上做足功夫,建立“細節優勢”,才能保證企業長青。任何一個決策如果沒有注意到細節的發展變化,都很可能使一個優勢企業淪落為劣勢企業。
一個公司在產品或服務上有某種細節上的改進,也許隻給用戶增加了1%的方便,然而在市場占有的比例上,這1%的細節會引出幾倍的市場差別。原因很簡單,當用戶對兩個產品做比較之時,相同的功能都被抵消了,對決策起作用的就是那1%的細節。對於用戶的購買選擇來講,是1%的細節優勢決定那100%的購買行為。這樣,微小的細節差距往往是市場占有率的決定因素。
這是一個細節製勝的時代:
·國際名牌POL0皮包憑著“一英寸之間一定縫滿8針”的細致規格,20多年立於不敗之地;
·德國西門子2118手機靠著附加一個小小的F4彩殼而使自己也像F4一樣成了萬人迷;
·寧波市一位副市長在飛機上因幫助一位香港客商撿眼鏡而引進巨額投資;
我們已經生活在“細節經濟”時代,細節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所謂“針尖上打擂台,拚的就是精細”。
時代在變化、在發展,時代的要求也在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企業不注重細節當中的信息就很可能輸掉整個市場。因此,“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於今天的我們而言並不是誇大其辭、言過其實。所以,企業要想“掃天下”,就必須先把自己的屋子掃幹淨。我們要想“掃天下”,就必須先把自己的素質提上去。
4.著裝得體是一種禮貌
隨著社會的進步,許多生活細節問題都被重視了起來。就以著裝問題來說吧,居家時你完全可以隨意一點,但出席一些重要的場合就不應該隨隨便便。因為服飾在很多正式場合中表達的是你對這個場合的重視程度,對別人是否尊敬,以及你要求別人如何看待你的問題。所以,不要忽視了服飾所傳達的信息。當然,這並不是說你要穿最流行、最時髦的衣服,但你一定要穿得整齊、幹淨、合乎場合及你的身份。至於服裝的新舊,質地,都不是問題的關鍵。
北京一家大報的一名女記者下鄉采訪,為了減少當地政府的麻煩,她先坐公交車然後步行到目的地,沒有人陪同。誰料雨後道路泥濘,等走到目的地時已是狼狽不堪。鄉村幹部目睹這位女記者褲筒兒泥點斑斑,鞋底半寸厚泥的“慘相”,任憑她拿著記者證百般說明自己的身份,那些幹部也不肯相信,弄得這位記者哭笑不得,最後她不得不當著他們的麵給報社打了個電話,證實了自己的身份,才扭轉了尷尬的局麵。
不要以為你穿什麼、怎麼穿都無所謂,服裝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無聲的交際語言,它能告訴人們你的品位如何、身份如何及性格怎樣等。
而人們對於服裝的觀念已經升到了一個高級層次,不修邊幅已經不能作為一種美德被人們稱頌了。所以,一定要注意你的裝扮。
居裏夫人,這位法國科學研究院的高級女院士,原來認為搞她這一行的形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成果,正是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她才吃了一次大虧。
有一天,法國科學研究院為居裏夫人安排了一場研究成果的新聞發布會,但她全身心地投入在實驗裏,把參加發布會的事給忘了,後來還是發布會組委會的電話使她想起了這件事。她趕緊去參加發布會,根本沒有顧及自身形象。可在她趕到了新聞發布會的大門口時,被保安攔住了。對方把她當成是流浪者,不管她怎麼說都不讓她進去。居裏夫人焦急萬分,她不顧一切地大喊起來,這才把裏麵的組織者引了出來。居裏夫人連忙做了自我介紹,說她是來參加新聞發布會的博士。她衝了進去,這時新聞發布會已經開始了。她不顧一切地拿起麥克風大聲介紹起她們那個課題的研究情況來。
聽眾見到一個蓬頭散發、穿著邋遢的女人竟然如此放肆,以為有好戲看了,頓時上上下下一片混亂。大會主席看到主角來了,忙做了介紹,台下才慢慢地安靜下來。居裏夫人也不多說,繼續講她們的工作進展,可她發現下麵的每一個人都用一種詫異的眼光看著她,她並沒在意。說著說著,不知誰在下麵嘟囔了一句,頓時引起一陣哄笑。居裏夫人還以為自己哪裏說錯了,停了一下,又接著往下說,不知誰又說了一句什麼,台下笑得更歡了。居裏夫人環顧四周,發現大家都用一種有趣的眼光看著她,有點像在動物園裏欣賞大猩猩。居裏夫人這才明白事情出在自己身上。低頭看了看自己,一下子臉羞得通紅,不好意思地把頭轉了過去,她終於明白了。自己的頭發沒有整理,亂得像個鳥窩,白衣服又髒又破。發布會一結束居裏夫人就急急趕車回實驗室了,甚至連晚宴都沒參加。
雖然後來居裏夫人發誓要把個人的形象塑造好,可是她那天留給觀眾的印象是很難消除的。
所以,不要忽視服裝的重要意義。這是一種對他人尊敬也是對自己尊敬的行為。居裏夫人對於服裝的觀念影響了她的個人形象,雖然她的成就舉世矚目,但這一光環並不能讓她彌補那一次缺憾。我們都是這個社會中的成員,這決定了我們必須遵守社會中的這些規則,這樣對人,對己都有好處。
5.要有正確的著裝觀念
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曾說過,最美的服裝,應該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協調和適中”的服裝。著裝並不是越華貴越好,也不是越樸素越好,關鍵是符合主、客觀的要求。
不恰當的衣著,會引起人們的反感,給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位教師如果以“西部牛仔”或“伴舞女郎”的打扮走上講台,肯定不會受到學生的尊敬,即使課講得再好,水平再高,也難以改變這一狀況。另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觀得體的衣著,往往首先給人以悅目的感受,讓人產生與他繼續交往的願望。“先敬羅衣後敬人”這一古語雖說從道德上講有所欠缺,但它畢竟是一個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的社會觀念。其實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對方要了解你的“內在美”還要經過一段時間,而體現個性的衣著卻讓人一目了然,讓人在第一時間就可以認識你。
恰當的著裝,並不是說一定要穿上華貴的衣服,事實正好相反。一味追求華貴,反而給人以庸俗的印象,關鍵是要整潔大方,能體現人的內在素質。美國許多大公司對所屬雇員的著裝都有“規定”,而它並不是要求穿得怎麼好看或衣料質地的好壞,關鍵是要符合審美的要求。怎樣才符合審美要求呢?
(1)服飾要適合年齡和身份。人的衣著服飾同一個人的地位、身份和修養連在一起。為獲得良好的第一印象,穿著上一定要注意與身份、年齡相符。不同的年齡應有不同的穿著打扮。老者穿一身深色中山裝,透著沉著、穩重、端莊、成熟,而年輕人若是這身打扮,就顯得老氣橫秋、暮氣沉沉。年輕女性在社交場合穿粉紅色、淺綠色洋裝,讓人感到朝氣蓬勃、甜美可愛,但穿在老年女士身上就不大適宜。不同的身份也應該有不同的著裝。一個電影明星打扮得妖豔一點,人們會覺得比較正常,但一個中學生塗脂抹粉、穿著妖豔就是不合身份的打扮了。因此,我們平時要注意穿著得體、整潔,盡力為自己給人的第一印象加分。
(2)服飾要適合形體。人有高矮之分,體形有胖瘦之別,膚色有黑白之差,因此,穿著打扮,就得因人而異,並注意揚長避短。“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腳長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腳短的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宜穿,但比橫格子的稍好;橫格子的衣服胖人穿上,就顯得更橫寬了,胖人要穿豎條,豎條使人顯得長,橫的使人顯得寬。”魯迅先生這段精辟之論,仍值得我們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