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角色25(1 / 3)

無形資產

“富賓樓”這酒店名字起得好,能結人緣,室內寬敞、幹淨,放十幾張桌沒問題。可這樣好的店,開業7個月,光顧者卻寥寥無幾,別說賺大錢,就連廚師、服務人員的工資眼看都快發不出去了。原因何在?位置不好。這飯店坐落在城市邊緣,客流量小。租賃“富賓樓”的林老板簽了一年合同,沒挨到滿期,粘在手上了,不由得連呼上當:“天時不如地利,我讓房主坑啦!”他想提前兌出去,卻擔心攬不到主顧,反造成不良影響,衩逼無奈,林老板發發狠: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我再續一年合同,拿出5萬元,搞成雅間,不怕大腕們不來惠顧,人們求新意識強,再說啦,有權有錢者都不缺車子,酒香不怕巷子深呢。

林老板剛剛籌集足裝修的款子,他雇的上灶師傅說話啦:“您有這麼多錢,何必勞神費心搞什麼裝修,並且得影響一個月的營業額?您若是肯把這點錢賠上五分之一,再把這酒店的經營權交給我,你隻當後台老板和財務監督,賺了錢,咱倆平分;賠了,算我的,我找朋友以住房作擔保,怎麼樣?”林老板一核計,不過搭上一萬元,隻當外兌虧的本;除此之外,經營賠了,由師傅包著;也就等於已經賺了,真是打燈籠難找的便宜事兒。一跺腳:“你能把房子抵押上,咱就簽合同!”

合同簽完,林老板便退居二線,由新老板執掌經營權。新老板上任後,立即打印2000份宣傳單:“從即日起,凡在我富賓樓就餐的顧客,白酒一律免費,主食饅頭分文不取,歡迎光臨指導。富賓樓在團結街35號,市掛毯廠右側。”一夜之間,傳單貼滿大街小巷。

果然就有好奇者蜂擁而至,十幾桌坐得滿滿登登。新老板早有準備,用林老板的錢把餐具購齊,白酒、麵粉買足,無論菜多菜少,一視同仁,有服務員專門負責送酒,饅頭果然滿足供應。起初顧客們認為“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他白酒、饅頭不收費,這裏丟了那裏補,菜一定多要錢。然而一結帳,菜錢並不多收。大夥又想,新開張,要拉客,以後怕不會這麼辦了,管它,先吃點賺著。富賓檔的生意開始紅火,當然,都是中、低檔顧客,政府大員和企業巨頭卻不屑光顧。

林老板呆在一邊,眼珠子都差點掉出來:新老板什麼意思,我的飯店要敗在他手裏!頭一天,白酒喝掉120斤,饅頭搭上150斤,成本核算,要600多元,照這樣算,一個月就是二萬元!富賓樓有多大進項,抗得住這麼折騰!便對新老板說:“我酒店交給你,可沒讓你這麼胡來。”新老板道:“我就算賑災了,賠了我樂意,不關你事,現在毀約,你可要拿五萬元毀約費,合同上定的呢!”林老板打掉牙往肚裏咽,隻恨自己沒主見,當初上了他的道兒。

宴賓樓搭上饅頭、白酒拉攏顧客的事兒,一時間傳遍小城,惹得同行們說啥的都有,就是沒好話:“出水才見兩腿泥,他拚出血本頂咱們,到頭來頂不住了,一改規矩,比原來還慘!”

林老板下崗不下班,他關心著酒店呢。看出破綻,頻頻向新老板亮黃牌:“有個老頭,要了一盤尖椒炒幹豆腐,卻喝掉三兩白酒,吃去倆饅頭,臨走還偷走倆。你得上點心。”新老板笑笑:“我看見了。”“看見了你還任他那麼幹?”“我是執行老板,有機會再向你解釋吧。”

林老板恨得牙癢癢,幹脆不操這份心,等年底要他朋友拿房子抵債吧,自己原本也沒錢賺,隻當白熬了一年。

不操心歸不操心,富賓樓的生意卻一天比一天火,常常是一大早就有人喝酒,小半夜了還滿座,照樣有人點一個小毛菜,喝掉好幾兩酒,偷饅頭的一天多達好幾個!

然而沒想到的是,一個月下來,富賓樓毛收入近10萬元,除去費用,淨賺3萬;5個月下來,富賓樓淨賺18萬!

新老板說:“原來講好了的。你9萬,我9萬。”林老板撓頭:“你管理上出現那麼麼露洞,為什麼還掙錢?真是邪門了!”

新老板笑笑:“還記得那個炒幹豆腐偷饅頭的老頭嗎?一盤毛菜5.5元,可毛菜利大,賺3元,他喝3兩白酒,連吃帶拿4個饅頭,成本2元6角,我們表麵看,賠到家了,實際還賺4角呢。像這樣的食客,連二百分之一也占不上,這帳你怎麼沒留心?‘薄利多銷’,‘賒了錢買信譽’這理你怎麼不懂?——你還應該慶幸沒花錢裝修呢。如今不許公款吃喝,市內大酒樓的雅間都閑起來啦,何況咱這‘邊區’!”

林老板總覺得不對勁兒。問:“來年怎麼辦?”“還是你出錢,我當老板!我這滿腦袋盡是無形資產,因為家裏受了天災,才賣給了你。我唯獨缺錢!”“人不可太貪。你有9萬元了,總不能做無本生意吧?”“我看出你不能容我,合同期滿我走人,你可不興反悔。”

林老板求之不得。這套把戲他早會了,於是他照著新老板的招數繼續幹富賓樓。新老板呢,用賺得的錢在更偏僻的地方開了家酒店,沒過一個月,把富賓樓的老主顧又拉去一大半……

這個做無本生意的家夥,他腦袋裏的無形資產到底是什麼,他這次又用什麼招法?林老板偷偷摸摸去打探過幾次,卻始終沒看出門道來。

機會

柳中和帶著他的徒弟吳耀,故事、小說、散文寫了十多年,成果是有了點,可終究沒有大的突破。柳中和就對吳耀說:“看眼下小品火得不得了,咱改寫小品得了。”吳耀對師傅惟命是從,兩人就研究小品。

還是師傅技高一籌,最先寫出一個喜劇小品,相當不錯的,包袱抖得挺響,吳耀隻是在微機上讀了一遍,就笑不可止;而吳耀呢,雖然也寫成了一個,但總體來說,比師傅差一層,就覺得沒滋味。兩人都把作品投了出去。

果然,師傅柳中和的小品被一位名演員看好,意料之中,徒弟吳耀的受了冷落。那位名演員的經紀人就與柳中和談小品的報酬。報酬給得極低。柳中和沒想到堂堂名演員居然吝嗇到如此地步,簡直就是想白撿!談了幾次沒成,柳中和便將稿子另尋出路,還是因為價錢相差得太懸殊,又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