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在實際生活中確認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並且是值得的,那麼就不要怕因不聽話而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隻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約翰·蘇爾斯頓
一個人不能沒有自信,否則就會過分地依賴別人,使自己始終處在別人的掌握之中。因此一個人如果想成功的話,必須依靠自己。
成功的人生,必定有不同於凡人的地方。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才會欣賞自己,才能在超強的自信心之下勇往直前,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這是智者的思想,也是成功的奧秘。
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
一個人的行事風格總是與自己內心的想法密切相關。而這個想法經常會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麵言論的影響。如果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將會活得很累,永遠不會養成獨立的思維。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有可能犯錯誤,因此我們不應當一味地迷信權威或名人。因為即便他們很傑出,也不能完全避免錯誤的出現。
人類自身總會產生一種維護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天生的心理自我保護機製。如果有了與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念,大家都會習慣於用自身已經具有的知識來進行解釋。如果解釋不了,就會本能地進行排斥,潛意識地進行抵製,這是客觀存在和無法避免的。在曆史上,這種由於科學家的固化思維導致的錯誤不計其數,令人扼腕歎息。
亞裏士多德是古希臘的學者,在當時的歐洲,他是智慧的化身。很多的人都很崇拜他。但是當他創立出“四元素說”之後,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認為別人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此當德謨克力特的原子論問世之後,他堅決反對,認為對方的想法是非常可笑的。
道爾頓也是如此,他曾經在創立了科學原子論之後就止步不前了,否認新生的觀念和事物讓他的思想變得僵化。還有英國的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由於在電磁學、熱力學方麵頗有成就而誌得意滿,得意地認為自己是重要科學研究的終結者。當盧瑟福的“原子蛻變理論”提出來的時候,他認為那根本就是一個笑話,連了解一下對方學說的興趣都沒有。
更有甚者,有的科學家居然對自己的科學成就沒有自信心,把已經提出來的理論又推翻。比如說普朗克,曾經為物理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提出了量子理論假說。但是到了最後,卻由於聽信別人的言論而打算把這個理論推翻。
這種錯誤並不僅僅出現在個別的科學家身上。就是世界上人們認為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不能例外。他在晚年的時候,犯了同樣的錯誤。他認為海森堡的波粒二象性的“測不準原理”是錯誤的……
最為可笑的應當說是飛機的發明了。在19世紀下半葉,曾有人提出並用數學證明比空氣重的飛行器械是不可能誕生在世界上的,這位學者就是紐卡姆——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但是現在,就連我們普通人都有機會坐在飛機上滿天飛了。
這樣的事情在曆史的長河中數不勝數。一些公認的偉人往往也會犯一些在今天我們看來非常可笑的錯誤。因此,我們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不管他是權威還是普通人,最後的結果都有可能是——他錯了,而你卻對了。因此我們要專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思考要獨辟蹊徑
理查德·費曼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1965年,他曾在世人羨慕的眼光中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理查德·費曼提出了費曼圖、費曼規則和重正化的計算方法,這是迄今為止研究量子電動力學和粒子物理學不可缺少的工具。
費曼有一個不同於常人的優點。他能在別人不注意的地方或者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地方,發現讓所有人都感到吃驚的東西。他經常這樣說:“如果一個人學會了解釋最簡單的東西,那麼他也就成功理解了科學本身。”通常情況之下,費曼能把一些特別複雜的專業上的東西,用簡單的語言來加以表達。
費曼在科學界享有一定的聲望。他的思考卻常常獨辟蹊徑,與眾不同。1986年,美國的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在飛行過程中失事了。於是美國的科學權威組成的羅傑斯委員會來調查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