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在作品開始推向社會時,麵對的是讀者的冷淡,但是他卻依然能堅守下去。結果他成功了。為了讓自己的夢想更加輝煌,他一生勤於寫作,總共寫了二十多部作品,受到讀者的歡迎。
海明威當之無愧地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很多人看到了海明威的成功,卻沒有注意到他付出的努力。他在寫作上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曾經有一部小說《永別了,武器》被他寫了39次結尾,而《老人與海》也曾改過二百多次。這樣一位永不言敗的傳奇人物,用他的堅強毅力和頑強精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腳踏實地,向目標進發
19世紀,在德國出現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天才,他就是洛赫村牧師威特的兒子卡爾·威特。在父親的指導和老師的培養之下,小威特3歲半就可以認字,6歲就開始學外話,等到了八九歲的時候,居然精通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各門學科的知識,尤其是數學,他的水平更是遠遠超出了常人。13歲的威特出版了《三角術》一書,14歲被授予了哲學博士學位。當他16歲的時候,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在讀高中,他卻已經成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了。很多人覺得他是天才,可是隻有他的父親明白,威特的才能全部都是後天科學培養的結果。
威特小的時候不僅並不比別的孩子聰明,相反,他卻比普通的嬰兒還要笨上幾分。父親曾經一度很失望,差點兒放棄對他的養育。但是父親很快找回了一個教育家應有的理智。他堅信自己如果全力以赴開發兒子智力的話,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老威特相信:“對於孩子來說,天賦並不是成功的關鍵。唯有後天的培養,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是否平庸。孩子生下來之後五六年的教育,完全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於是,老威特為了自己的夢想上路了。他為了讓兒子學好語言,便以極大的耐心對兒子進行指導。從身體的各個部位到身上的衣服;從房間裏的家具到家具上的物品;從天上的飛禽到地上的走獸……世間萬物,莫不在他的教授之中。隻要是兒子能聽懂的,他都會講給兒子聽。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老威特循序漸進,從簡單到複雜不斷地教兒子進行練習。
為了收到好的效果,他不斷地重複,不厭其煩。父親的講述讓小威特對於世界終於產生了具體的印象,而且他的詞彙也在父親的講述中不斷地變得豐富起來。當他五六歲的時候,詞彙量已經相當於普通中學生所能掌握的10倍之多。為了讓兒子語,他還用不同國家的語言對故事進行重複講述。
老威特的夢想終於在他腳踏實地的努力之下實現了,這個智商不高的嬰兒成了名震歐洲的神童!這些成績的取得與老威特堅持不懈地對兒子進行教育是分不開的。
任何成就往往都會經曆一個不斷失敗的過程,而且還有可能會遇到來自外界的打擊和壓力。如果一個人在這些阻礙麵前放棄了,那麼他最終將與自己的夢想無緣。一個人具備堅強的毅力,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夠堅持不懈、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那麼就為成功鋪平了道路。老威特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夢想雖然可以無限延伸,但是我們做事情也要專注,不要訂太多的目標。“一個人的一輩子隻要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這是袁隆平教授說過的話,隻要我們堅守住這個夢想,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做這一件事情,那就足夠了。
一個人的夢想有多遠,他就能走多遠。做人一定要有夢想,堅守夢想,才會看到人生的希望,專心努力一輩子,必定會在某個領域創造出傑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