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索取發票是一個好習慣,要在消費中保持這個習慣。
江湖閱曆90:廣告,看療效了嗎?
廣告,是我們最常見的營銷模式,無論是電視上,還是平麵媒體上,都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廣告。而且,近些年又出現了一種新興的廣告——電視購物。這些讓不少消費者心生反感的廣告中,各種誇張不實的承諾保障比比皆是,然而經曆了各種營銷手段洗禮的消費者在逐漸趨向理性的同時,為什麼仍會一次次地栽在這些看似“滑稽”、“腦殘”的廣告推銷中呢?
其實仔細觀察這些廣告中坑客蒙人的花招,其中竟也遵循著一些營銷學的基本原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從眾心理。社會認同原理認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時。
電視購物廣告中常見的廣告場景即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此種心理,各種由“演員”扮演的使用者在節目中誇誇其談,將產品的功效說得天花亂墜,加之一旁主持人“三寸不爛之舌”的賣命忽悠,“成千上萬的客戶使用了本產品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奇效,你還在等什麼?”諸如此類的廣告話語不絕於耳。
為了進一步忽悠消費者,一個又一個假冒的專家紛紛“現身說法”:某廣告中,以糖尿病醫學專家身份出鏡的A,竟是另一個收藏品廣告中的錢幣專家B,而在保健器械廣告中,他卻變成了“中國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C……諸如此類,層出不窮。這些所謂的專家們冠冕堂皇地出入一個又一個節目,演技之高明看得電視機前的消費者們目瞪口呆。
他們在上麵極具煽情的忽悠,將那些產品誇得隻有天上有,而且超級便宜劃算、不買就會後悔一輩子。很多人就是衝著這些忽悠上當的,滿心高興地給那些忽悠公司彙去了錢,然後等著收貨。你還別說,那些忽悠公司還真發貨,不是光騙錢不發貨的詐騙公司,隻不過那個貨的質量是打了折扣的。
為了逃避監管,不少電視購物公司頗費心思。
虛假法人。很多電視購物公司在工商部門備案的法人代表都不是真正的老板,這主要是為了以後事發時能逃避法律責任。當年的上海健妮實業公司事發後,法人代表王誌被判了無期,鋃鐺入獄,而真正的老板早就到國外逍遙去了。
虛假地址。很多電視購物公司連注冊的地址都是假的,比如銷售“美無痕複原素”的北京莎迪斯科貿公司,其在工商部門備案的地址是宣武區鴨子橋西路甲39號,而事實上,這個地址根本就不存在。
異地發票。很多電視購物公司在不同的地方都注冊有公司,比如說給北京的消費者送貨時,出具的票據或送貨單是上海公司的;給山西消費者的送貨單是北京公司的。這樣消費者在投訴時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連環套。一般來說電視購物公司從來不自己生產產品,如果決定要做某類產品,就隨便找個廠家委托生產,而委托發布廣告的可能就是另一家公司了。比如被曝光的“足下抽脂貼”,生產廠家是天津的,而真正策劃、銷售的卻是北京的一家公司。這樣在整個鏈條中就出現了三方:銷售者、生產者、廣告發布者。如果行政部門要真正查處,一般不大容易。這也是法律的漏洞所在。
所以,在這裏提醒消費者,不要被電視廣告迷惑。看廣告,更要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