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閱曆89:吃飯,你中招了嗎?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外邊和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餐館會“算錯賬”;在結賬時才發現,餐具也是收費的……每個人都有在外邊吃飯的時候,所以看清餐館的消費陷阱對每個人都有現實意義。
多算幾塊錢:每次外出就餐,精明的小芸都會在買單時核對一下賬單上的消費金額,而且幾乎每次都能看出商家多算出1~5元不等的費用。小芸總結出一條經驗,現在不少商家會有意無意地在顧客的賬單裏多算幾塊錢。幾天前,她和男朋友在一家西餐廳吃晚飯,結賬時她詢問是否可以退還未用的紙巾,服務員明確表示幫她取消這項收費。當小芸提出看一下賬單時,服務員馬上反應過來“忘記取消紙巾了”。小芸認為,這明顯是故意“算錯”,否則服務員不可能在她核對賬單之前有這麼快的反應。
對策:外出就餐時,無論消費金額多少,都應查看賬單,消費時做到“心中有數”。
一次性餐具也收費:趙先生一家去一個飯店吃飯,在結賬時發現剛才用過的一次性餐具都是收費的。趙先生很生氣,他覺得如果是收費,飯店應該告訴顧客,而且應該讓顧客自己選擇使用收費的還是免費的。雖然也沒幾個錢,但總覺得心裏不舒服……
對策:這種事情很常見,這就需要我們多留意一下,比如問問服務員,這套餐具是收費的嗎?有免費的餐具嗎?提前做好溝通會免去很多麻煩,也不至於花冤枉錢。
悄然收小費:根據有關法規規定,商家應提前將收費情況向顧客明示,餐飲行業應在餐館顯眼處懸掛或口頭向顧客說明茶位費、服務費等收費項目。最近,阿光和朋友在一家西餐廳吃飯,結賬時他發現,賬單上有一項“15%服務費”的收費。服務員向他解釋,收取服務費是西餐廳通行的做法。數額不大,阿光就付賬了事,但阿光認為,行業內約定俗成的收費項目也應該向客人說明,“提前告知客人,多數人也不會計較這些,但如果不事先說明,我覺得應該有權利拒付。”
對策:目前大小餐館在茶位、紙巾、小食、服務費等項目上的收費不盡相同,有些行規被當做了理所當然,而極少商家會主動說明,消費者若要做到明白消費,隻能事先主動詢問。如果一些收費項目過於“不可理喻”,無論金額大小,都可以向消協投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監督商家規範收費。
兩套菜單:現在有很多餐廳規定,如果消費者要進入包間就餐必須交納一定數額的包間費。也有一些“聰明”的餐館,取消了包間費,卻在菜單上“做手腳”,包間和外麵大廳實行a、b兩種菜單,包間的菜單標價高於大廳。
對策:提高警惕,當你們在包間點餐的時候,有機會可以到大廳拿一套菜單,對比一下,看看其中有沒有什麼貓膩。
發票用完了:老郭在新街口一家酒店招待朋友吃晚餐,結賬時,他向服務員提出索要發票的要求,服務員當即表示“發票剛剛用完,今天是周末,稅務局不上班,沒買到發票”。老郭說,自己來這家酒店消費多次了,都遇到這類的情況,因此,這次消費他不依不饒堅持索要發票。服務員與收銀台溝通後,才拿出發票,並在老郭的一再堅持下,提供了足額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