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越是家長裏短的事情越不好處理。有多少在外邊叱吒風雲的人卻和家人、朋友、鄰居搞不好關係。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些這方麵的技巧。
江湖閱曆91:與人相處要“糊塗”
一次,孔子帶眾弟子出遊,到了中午他們又累又餓,於是到一個酒家去吃點東西,順便歇歇腳。孔子吩咐一個弟子去向老板要點吃的,這個弟子走到酒家跟老板說:“我是孔子的學生,我們和老師走累了,給點吃的吧。”老板一聽見他這麼說,於是說道:“既然你是孔子的弟子,學識一定很淵博。那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的話就隨便吃,分文不取。”於是寫了個“真”字。孔子的弟子想都沒想就說:“這個字太簡單了,‘真’字誰不認識啊,這是個‘真’字。”老板聽了以後滿臉得意,哈哈大笑:“連這個字都不認識還冒充孔子的學生。於是吩咐夥計將之趕出酒家。
孔子看到弟子回來之時兩手空空、垂頭喪氣,得知原委之後,就親自去酒家,他找到老板,對他說:“我是孔子,走累了,想要點吃的。”老板說:“那好,既然你說你是孔子,那麼我寫個字。如果你認識,那麼還是老規矩,你們隨便吃。”於是老板拿出紙筆,又寫了個“真”字。孔子看了看,說這個字念“直八”。老板大為驚詫:“果然是孔子,你們隨便吃吧,今天就算我請客。”弟子們你看我我看你,都很詫異,也很不服,於是問孔子:“這明明是‘真’嘛,為什麼念‘直八’?”孔子說:“這是個認不得‘真’的時代,你非要認‘真’,怎麼能不碰壁呢?處世之道,你們還得學啊。”
認真的反麵是糊塗,鄭板橋先生有句名言:“難得糊塗。”表麵看來是和“認真”對立的,但板橋先生提倡的糊塗並非世俗一般的糊塗,它是難得的“糊塗”,關鍵就在這“難得”二字。這個“難”字是冷靜。清醒者的糊塗,是理性的糊塗,是大智若愚的糊塗,是權衡利弊得失後,利大於弊的糊塗。也就是說,世上事不能事事認真,有時候糊塗比認真好,於人有利,於己有益。
與人相處,不也就是諸音普調的和諧嗎。若要達到和諧,必須糊塗一點,不要過於認真,弦急不宜,弦緩不宜。
有一句話叫“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這個道理。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但也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就好比表麵上看起來很平的鏡子一樣,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丘陵”;看起來很幹淨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所以,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去和人相處,恐怕你就很難找到知己了。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袁紹大敗而逃。曹操在收繳袁紹往來書信中,發現了不少自己部下寫給袁紹的信。在別人看來,這正是一個查明內部立場不穩者的機會。但是查出這點,對曹操的事業又有什麼好處?袁紹已被擊敗,已斷了觀望騎牆者的希望。另一方麵,當時正是用人之際,曹操需要這些“朋友”的鼎力相助,要是查明誰在背後與袁紹通過信,隻會令他們疑神疑鬼,破壞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曹操在這個問題上寧要糊塗,不要精明,他把收繳到的書信全部付之一炬,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對私通者表示理解,一概予以原諒。
人無完人,要允許別人犯錯誤。那些本可以精明但寧願裝糊塗的人,實際上才是真正的精明之人,大智若愚嘛!那些以苛察小事自以為精明的人,恰恰是不通人情世故、大事糊塗的人,他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