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做好購物規劃。由於在網絡上購物,不像拿著鈔票去買東西,總感覺沒花錢一樣,所以建議當你每團購一次,就在本子上記錄一次價格,規定的時限等。這樣每次買的時候你都能對自己本月的花銷有一個了解,而且也對自己買的東西有一個了解,再買下一件商品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是否有必要。
江湖閱曆88:刷卡,你心疼了嗎?
當我們用現金購物時,緊隨其後的付款動作抵消了購物的快樂。而在信用卡消費中,實際的現金支付遠在物品入囊之後,從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錢減少的痛苦。信用卡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你我方便購物,提前享受,但如果使用過度,則會讓購物行為變為心情恐怖行動。
“卡奴”的問題現在越來越明顯了,人們為何會刷卡失控呢?
首先,消費者誤把信用額度當成消費實力。信用卡的主要功能,是用來代替你我已擁有的金錢,也就是一種輔助的支付工具。然而許多人卻把屬於債務範疇的信用額度,誤以為是自己的消費實力,當做收入來使用。這麼做,就會糊裏糊塗地透支自我的經濟實力,下場當然大大不妙。
其次,心理賬戶作祟。專家們發現你我會有兩個賬戶,一個是經濟賬戶,另一個則是心理賬戶。經濟賬戶就是實際金錢的進出狀況。而在心理賬戶中,你我對每一塊錢並非一視同仁,會有不同的記賬方式和心理運算規則,會依據不同來源、不同去處,采取不同的態度及做法。
信用卡支出的心理賬戶,其運作的方式就與現金支出的心理賬戶有所不同。因而我們往往認為,刷卡的付出,會小於現金的付出。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給予受試者一張餐館菜單,讓其點餐。其中一半的受試者可用信用卡消費,另一半則隻能支付現金。結果發現,使用信用卡付賬的受試者,他們的食物消費大大超出支付現金的人。可見,人們在花費現金時,要比使用信用卡支付時謹慎得多。
當我們把心儀的物品購買到手時,緊隨其後的付款動作往往讓人感到心中疼痛,從而抵消了購物的快樂,甚至讓人否決掉自己最初的購買意向。在現金消費中,購物與付款兩個步驟緊密相連,因而錢款支出的疼痛尤為強烈。而在信用卡消費中,實際的現金支付遠在物品入囊之後,從而削弱甚至麻痹了金錢減少的痛苦。
所以,支付金錢的方式越直接,付賬的痛苦就越大。信用卡作為最不直接的支付方式,甚至在心理上會產生“不過是個簽名遊戲”的感覺,當然容易造成過度消費。這也是為何許多商家都希望客戶能購買會員卡,因為這麼一來,隻有第一次掏腰包時會心痛,之後,不過就是數字加減的遊戲,當然消費起來就會大手大腳。這也就是為何若要現金請客,很多人都會再三斟酌,但若手上有已付費的會員儲值卡,則就一拍胸脯,爽快地說:“兄弟我包了!”
使用信用卡消費,刷卡時痛快瀟灑,還款時卻心疼萬分。然而,若你我再次遇上心儀的物品,卻還總是“為了痛快,忘了心痛”,該怎麼做,才能跳出這個危機重重的怪圈?
如果你想擺脫這一困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換個心理賬戶,直接使用現金。這麼一來,就會對自己所支付的花費有更真實的感受和估量,消費也就能更加理智。
若是你對信用卡的依賴性很大,那麼在瀟灑刷卡前,不妨稍停半分鍾,在心中默默計算一下,自己即將入手的寶貝,究竟要花你多少錢。同時,也請在頭腦中想象一下,你需要為此掏出多少張大鈔。那麼當你再次入手時,就能對消費有更精準的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