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就是變幻莫測的,有時候改變它是很困難的。既然不能改變,那麼我們就主動去適應。其實,隻要了解一些江湖中的內幕,我們就能知道如何應對“小人”,如何避開陷阱,如何自我保護,從而更好地適應江湖生活!
時下的年輕人,很容易接受提前消費的觀念。商場的各種促銷戰略讓人眼花繚亂,感覺便宜,一時衝動就買了一堆實際不需要的東西。由於購物的不理性,一些人經常不到月末就把工資全用光了,不得不靠他人接濟。一些人看重名牌,什麼都買貴的,結果買一堆不適合自己的東西……
江湖閱曆85:促銷,真的劃算嗎?
每當一些節假日來臨時,都是商家的銷售旺季,商家促銷大戰一觸即發,無論是商人還是消費者,誰擁有“大智慧”誰就能賺到更多的利益。無奸不商,商人都會在銷售商品時耍些小把戲,設些陷阱,從中獲取更大的利潤。無狼不貪,凡是想在促銷期間購買低價商品的消費者都存在貪念,貪折扣、貪贈品、貪中獎……
其實,一些不良商家就是抓住顧客貪小便宜的心理,專門打著促銷的幌子來搞欺騙。等到顧客覺察到被欺騙,回頭去找那些無良商家的時候,他們正躲在角落裏數著鈔票,還在肆意地嘲笑顧客沒長腦子。
顧客在購買促銷商品的時候,要認真地思考,仔細地觀察,商家為什麼要以非常優惠的條件進行促銷活動呢?這背後是否藏著“貓膩”呢?一定要做到貨比三家,三思而後行,不給騙子留下可乘之機,保護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
虛假廣告。商場促銷活動有時就是利用不真實、不準確的廣告描述誤導消費者,如對贈品的數量、規格、型號不予說明,以很小的字體或在不引人注意的位置注明贈送的附加條件等。比如一些商場在宣傳中把“3折起”中的“起”字寫得很小,消費者往往看成了“3折”,待消費者搶購完付款時,結果發現商品基本上都是7折、8折,回頭再去看那個廣告牌,才發現原來還有個小小的“起”字。
以次充好。一些不良商家有很多品牌在旺季或者商場搞活動的時候經常斷貨,為了救急,就從批發市場進貨,把自己的標縫上去,以次充好,消費者吃了虧不知道,還自以為占了大便宜。還有些無良商家在做活動的時候,翻出積壓在倉庫的舊貨拿到商場上糊弄消費者,這樣的陷阱也經常讓人防不勝防。
消費贈券。有一些商家采取消費滿一定數額即獲現金贈券或優惠券等促銷手法,如“買100送50”“買100返100”,但是當你到商場一看,商品價格標得也非常巧妙,“199、299、399……”,有時候顧客為了湊滿100塊,又不得不多消費一些。更有些贈券活動不說明使用條件,待消費者要求兌現優惠券時,卻發現櫃台上到處寫著“本櫃台恕不參加活動”,而能使用優惠券的商品往往是高價、高利潤商品。其實,商家就是讓這種活動不斷刺激消費者的欲望,引誘人們掉進循環購物的“無底洞”。而且8。5%的商家存在贈券使用期限短,贈券消費不設找零等現象。
購貨贈物。許多商場在做活動的時候,會通過贈送積壓、過期甚至假冒偽劣商品為誘餌,引誘顧客前來消費。而一旦贈品出現質量問題就以“特價、處理商品不享受三包”“贈品不享受三包”等借口拒絕承擔責任。有些商家在有獎促銷活動中,用殘次品或劣質品充當獎品贈送給顧客,同時還打出廣告說,“獎品是無償贈送的,出現質量問題概不負責”。
解釋權。無論是打折、降價還是返券、贈品,商家一般都附有“本店保留對此活動的最終解釋權”字樣。如“慶佳節,內衣買一送一”,實際上是買一件內衣送一條內褲等。當消費者提出疑問時,店家總是振振有詞地說,商店有最終解釋權。
此外,麵對打折也要謹慎,這一點在後文再詳細解釋。
江湖閱曆86:打折,真的便宜嗎?
打折的伎倆幾乎每個商家都用,讓消費者眼花繚亂。有些打折確實能給消費者帶來實惠,但也有些打折促銷會暗藏“陷阱”,使消費者吃虧上當。
我們平時經常可以看到各種“打折”、“特賣”的信息。很多人都會動心的,尤其是看到自己心儀的牌子掛出“3折起”的標簽後。於是乎,每每在特賣會上,擁擠在人群裏,即便麵對那些被挑剩、斷碼的衣物時,還是會讓人有種“殺紅了眼”的購物衝動。這種場合往往讓人喪失理智,下手處,往往是自己不太需要,或並不太喜歡的衣物。
陷阱1:先漲價再打折
許多商家不願蒙受因打折而帶來的損失,便在打折之前先把商品價格虛提上去,在此基礎上再打折。這樣一來,消費者表麵上似乎得到了實惠,實際上還是按原價購買,有時反而有可能要付出比沒有打折之前更多的錢。
對策:想防止成為“虛假優惠折價”的受騙者,應該貨比三家,這樣有助於掌握商品的真實價格,防止落入“優惠”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