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煤和鋼的產量計劃大大超過現有綜合生產能力,他計算鋼的綜合生產能力隻有1200萬噸,煤隻有2.5億噸,1960年的產量都是超負荷運轉逼出來的。
第二,由於超負荷運轉,設備不能按時檢驗,損壞嚴重,這幾年需要停產檢修。今後幾年重工業生產不但需要“先生產,後基建”,而且需要“先維修,後生產”。
第三,小高爐煉鐵浪費煤炭。小高爐煉一噸鐵耗焦炭二三噸,大高爐隻要半噸。由於小高爐耗煤過多,使若幹大高爐因缺煤而停止生產。
第四,煤礦這幾年隻顧采煤,礦井沒有掘進,坑道沒有延長,幾乎所有能采煤的工作麵都采完了。今後要掘進、延長,創造新的工作麵,要花二三年時間。因此煤產量到1964年還下降,此後才開始回升。
第五,糧食和副食品減少,體力下降,因此需要酌量增加糧食和副食品供應。
陳雲的報告得到周恩來的高度讚揚,說這一下把原因說清楚了。
在這次調查中,陳雲更深刻地認識到,建設規模超過國力,當然要調整。另一方麵,煤鋼生產幾年內顯然難以有較大發展,與此相關,整個建設規模也上不去,必然閑置大量職工。與其讓他們坐等工作恢複,不如先動員部分城鎮人口下鄉,從事農業生產,減輕糧食和農業問題的壓力。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主要是討論農村工作、商業工作和城鄉手工業工作問題。
在會上,陳雲把自己反複思考的問題提了出來,就精簡職工和城鎮人口下鄉問題,作了題為《一項關係全局的重要工作》的講話。
陳雲首先講,由於解決了一些政策問題,農民的積極性起來了,農村的情況逐漸好轉。下一年度會比今年更好些。但是,現在看,國家掌握的糧食,明年度將比今年度還要緊張,因為庫存減少了。假如今年度各省、區上繳的公購糧有116億斤,明年度可能下降為84億斤。為什麼呢?今年度各地上繳的糧食能達到116億斤,是因為挖了一部分庫存,而明年度就沒有什麼庫存好挖了。
陳雲在講明糧食問題的前景以後指出,要解決擺在麵前的糧食緊張問題,需要采取四條措施。
第一條是繼續調整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
“大躍進”後,由於瞎指揮、浮誇風、一平二調、平均主義、高指標、高征購、搞公共食堂等等胡作非為的錯誤,嚴重影響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這個時候不能不趕快解決。
陳雲認為,政策問題不解決,農民的積極性發揮不出來,其他的措施再多,農業生產也上不去。他主張堅持貫徹執行“十二條”和“六十條”,再加這次會議議定的四條(調查研究、群眾路線、退賠、平反處罰)。
第二條是工業要大力支援農業。
陳雲認為這一條也很重要。但是因為化肥、拖拉機、排灌機械等不可能一下子增產很多,所以這一措施不是短時間可以見效的。
第三條是進口糧食。
陳雲從前一段進口糧食的情況指出,進口糧食很有必要,但是超100億斤有困難,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外彙,也沒有那麼大的運輸力量。
第四條是動員城市人口下鄉,減少城市糧食的銷量。
陳雲說,這一條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非采取不可。
“大躍進”中,把糧食產量估高了,想著工廠多搞一些,小一點土一點的也好,即使用人很多,隻要把東西搞出來就好,就這樣招了很多人。三年招收職工2500多萬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從1957年的990萬人,增加到1961年1.3億人。這樣迅猛的城鎮人口增加速度,農業根本承受不住,糧食庫存連年下降,到1961年6月底甚至有可能下降到140億斤,其中陳糧隻有101億斤。
陳雲在1959年4月就提出,“大躍進”後,招工太多,1958年一年就過多招收了1000萬工人,造成市場緊張,要認真精簡,還要加強對增加城市勞動力的控製。但是在“大躍進”空氣正熱的時候,誰也沒有聽進去,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