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平衡地區間糧食餘缺,保證城鄉糧食供應,加強糧食統一調度至關重要。在此期間,糧食調運任務十分繁重,中央決定成立中央糧油棉調運指揮部,由李先念掛帥。由於糧食奇缺,甚至發生這樣的情況,有一地區糧食脫銷了,向中央告急,中央把原來確定發給另一地區的一列車糧食轉向,緊急調給脫銷地區,當時還搞了“以早濟晚”季節性調劑,即每年夏秋季節,先把南方收獲較早的小麥、大麥、早稻等調運到東北,接濟東北秋糧登場前的市場供應,然後,又在冬季裏,將東北晚熟糧食返調給關內缺糧地區度過春荒。這種挖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對保證軍需民食起過積極作用。
當時,從1957年以來的中蘇矛盾進一步激化,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單方麵決定,撤走在華專家,撕毀已訂合同,逼還舊債。此舉使中國經濟建設受到嚴重影響,加重了中國的經濟困難。
1960年6月,中央發出指示,要求搞“低標準,瓜菜代”,降低口糧標準,大搞瓜菜,大搞代用食品。當時由中國科學院建議,由中央推薦的代食品有玉米根粉、小麥根粉、玉米稈曲粉、橡子麵粉、葉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
到1960年底,糧食緊張情況加劇,浮腫病大範圍地出現並迅速蔓延。估計到下一年春青黃不接時,糧食情況將更加嚴重。周恩來、陳雲同國務院其他領導人曾反複研究解決辦法。
眼看著人民陷於這樣悲慘的境地,陳雲心裏異常難過。他向中央提出,擠出一部分外彙,進口糧食!
吃進口糧,這在當時可是個禁區!搞了三年“大躍進”,搞了人民公社,我們早已宣布解決了糧食問題,還每年出口糧食。現在突然要進口糧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但是,不進口糧食,人民就要挨餓,無法渡過難關。陳雲提出這個建議,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中央和國務院接受陳雲的建議,決定進口糧食。
當時還有人對進口糧食有顧慮,擔心多進口糧食會影響其他商品的進口。陳雲提出:進口糧食,有沒有危險?我看,再咬緊牙關,搞幾年,對我們有利。
陳雲給大家算了一筆賬。他說:現在老百姓的布票已經減少得不像樣子了。從前每人每年18尺,還不包括絮棉和針織品。現在都算在裏頭,實際上真正的布隻有六尺,當然不像樣子。但是,上次討論進口糧食的時候,我們還是定下來每人再減少一尺布。每人減少一尺布,就可以多進口10億斤糧食。五美元一匹布,7000萬匹布就是3500萬美元,恰好是買10億斤麥子的錢。我看寧肯每人減少一尺布,也要多進口10億斤糧食。這樣做是錯還是對的呢?恐怕是對的,應該這樣做。
1961年5月30日,陳雲在外貿專業會議上,又專門解釋了進口糧食的考慮。他說:穩定市場,關鍵是進口一些糧食。進口糧食,就要下定決心拿出東西來出口,先國外,後國內。把糧食拿進來,這是關係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進來糧食,就可以向農民少拿糧食,穩定農民的生產情緒,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用兩三年的時間把農業生產發展起來,國內市場問題也就可以得到解決。農民手頭的糧食寬裕了,可以多養雞、鴨、豬,多生產經濟作物和各種農副產品,增加出口。總之,當前隻有首先抓好糧食,整個局勢才能穩定,同農民的關係才能緩和,而且多種經營也才能好轉。沒有糧食是最危險的,市場上其他商品少了當然不好看,現在已經不好看了,百貨公司實際上是商品陳列所,很多東西都憑票證,隻有文具、化妝品和小商品可以自由買。但是比較起來,還是糧食重要得多。
1961年1月2日到9日,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前往緬甸訪問。行前,在飛機場上,周恩來、陳雲、葉季壯還在商量進口多少糧食的問題。當時確定的進口糧食數量是150萬噸。
周恩來到昆明後,外貿部給隨同訪問的外貿部副部長雷任民打來電話,說中央決定進口250萬噸了。雷任民當即把這一情況報告周恩來。周恩來說,這件事我不知道。隨後,他馬上打電話問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