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時候,事態的發展與陳雲過去的預言不幸地吻合了。但陳雲也並沒有擺出一副先知先覺的麵孔,去抱怨或者責怪誰。他隻是實事求是地分析了麵臨的形勢,同大家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
陳雲說,建國以來,出現過四次糧食供應比較嚴重的緊張狀況。這四次當中,1953年、1957年和1959年以來這三次,都是由於城市人口增加過多產生的,也就是說,城市人口的增加超過了當時商品糧食負擔的可能。隻有1954年那一次由於工作上的失誤造成的。由此可見,農村能有多少剩餘產品拿到城市,工業建設以及城市的規模才能搞多大。其中關鍵是糧食。
陳雲提出,麵前擺著兩條路要我們選擇:一個是繼續挖農民的口糧;一個是城市人口下鄉。兩條路必須選一條,沒有什麼別的路可走。他認為隻能走壓縮城市人口這條路。
陳雲說,要承認,動員城市人口下鄉是困難的,但與城市勉強維持過多人口的困難比較起來,還是城市人口過多的困難更嚴重。我們隻能走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條路子。隻有這樣,才能穩定全局,並且,保證農業生產恢複。
1961年初以來,煤鋼生產持續大滑坡。陳雲把自己對這一現象的調查情況作了總結,指出,煤、鋼生產一下子很難上得去。如果煤搞不了很多,鋼鐵搞不了很多,那麼,輕工業生產也好,重工業生產也好,基本建設也好,都上不去。我們又不能靠進口原材料,因為外彙買了糧食,所剩不多。
陳雲指出,原材料不夠是很大的問題。棉花少了,許多紡織廠就要停工。煤炭上不去,許多鋼鐵廠要停工。鋼鐵少了,許多機械廠要停工。建築材料和設備少了,許多基本建設項目也要停工。這說明,工業生產上得去上不去,目前不在於人多人少的問題。停工待料、生產上不去這種現象,是不是到今年12月31日就可以結束,從明年1月1日起就大為改觀?我看也不是這樣。不能設想工業生產的困難局麵一下子就可以好轉。
當時工廠企業停工待料現象已經出現,紡織工業已經停了500萬紗錠,工人吃了飯沒有事做。食品工業三年來增加了55萬人,算是增人較少的,也是很多人沒事做。
陳雲從這些情況出發,提出動員大批工人下去搞農業,並不妨礙工業生產和基本建設,也不妨礙工業和礦山改造。工業攤子鋪得太大,用人又太多,人浮於事。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將來農村情況好轉了,農民能夠負擔那麼多糧食了,那時候再說嘛。
工人下鄉,也一樣要吃飯,不在這裏吃,就要在那裏吃。從消費問題上來看,似乎糧食問題還是不能緩解的。
陳雲指出,其實在城市吃飯和在鄉下吃飯大不一樣。究竟差別有多大?我看相當大。工人頭一年下去,每人每年一般可以少供應150斤糧食,下去1000萬人就是15億斤,2000萬人就是30億斤。這是第一年的差別。更顯著的差別還在第二年。原來家在農村的工人回了老家,原來家在城市的工人到農村安家落戶,參加集體生產和分配了,加上自留地有收成了,他們就不要國家供應糧食。這樣,下鄉1000萬人就可以少供應糧食45億斤,2000萬人就是90億斤。
陳雲還說,工人回鄉會不會沒有事情做?不會。農村裏可做事情很多,他東搞一點,西搞一點,總會生產些東西出來。搞一點能夠出口的東西也是可能的。農業的基本建設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如平整土地、修渠挖溝,加上精耕細作等等,總可以多增產一些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
陳雲最後得出結論,要下決心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個決心早下比晚下好。凡是近三年從農村來的,一般地都要動員他們回去,哪裏來的就回哪裏去。當然全部回去會有困難,但大多數要回去。至於原來城市裏的小商小販以及資本家,就不必動員他們下鄉了。隻要工作做得好,精簡職工和動員城市人口下鄉這樣一件關係全局的大事,肯定是會收到顯著的效果的。
陳雲關於下決心精簡城鎮人口的建議同鄧小平、周恩來等人的想法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