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祖孫相爭 無敵韜晦(3 / 3)

武帝想到竇嬰曾反對竇太後立梁王為太子,說明此人還有一定的正義感,再若反對難免引火燒身,事已至此,也就隻好同意:“皇孫依從就是。”

竇太後要做到萬無一失:“皇上,雖說金口玉牙一言九鼎,但還是以字為證,就請當殿草詔。”

武帝難以反對,就在禦書案上,按竇太後的要求書寫了聖旨。

竇太後還要更求穩妥,告訴自己的執事太監:“立即傳旨,召許昌、莊青濯、竇嬰三人入宮。”

這對武帝實在是個沉重打擊,他的計劃被全盤打亂,原想應付過去出了這長壽宮就徹底翻過來,誰料竇太後竟是這等就地挖坑,而武帝沒有想到的還在後邊。

許昌三人來到,當麵宣讀了聖旨,一切軍政大權都落在了竇太後之手。武帝感到心力交瘁:“太皇太後,一切都按您的要求辦了,皇孫也該回轉未央宮了。”

“哀家看還是莫急。”

“太皇太後還有何吩咐?”

“哀家與皇上也難得相聚,今夜就留宿我的長壽宮,你我做一次徹夜長談當為快事。”

武帝明白反對也是無用:“皇孫遵命。”

第二天,許昌等將一切安排妥當,也就是說政權兵權全已切實抓到了手中,許昌來向竇太後稟報後,竇太後才允許武帝離開長壽宮。

實質上,這是一次不流血的政變,對武帝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可以說,他的生死和廢立全都掌握在了竇太後手中。他現在是個徒有虛名的皇帝,是操在竇太後手中任其擺布的木偶。整整三天,武帝沒有走出未央宮,他苦悶彷徨,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無依無靠無援。經過三天的苦苦思索,第四天一早他振奮起來了,他像往常一樣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在楊得意的陪同下,帶上韓嫣這惟一的親信,車騎百乘去上林苑射獵。

三個月過去了,武帝射獵的足跡北到池陽,西至黃山,南達長揚,東過宜春。所過之處,他還下令修建了十二處行宮,作為儲備物資,更換裝束,休息下榻的場所。

太尉竇嬰對此頗為反感,他上奏竇太後道:“皇上如此迷戀遊獵,且又揮霍無度,長此下去,豈不要步夏桀殷紂後塵。”

竇太後卻是付之一笑:“皇上年輕,玩玩何妨,不必大驚小怪,偌大國家,便糜費些錢糧亦不足為慮。”

竇嬰說不動太後,他仍不甘心,徑直去上林苑麵見武帝。潺潺溪流,鬱鬱林莽,這座建於秦代的皇家園林確實林木繁茂,飛禽走獸雲集。竇嬰策馬緩行,跨過一座竹橋,耳畔傳來武帝爽朗的笑聲。但見一匹白馬如飛而至,武帝挽弓發箭,一隻錦雞應聲落地。

竇嬰上前讚道:“萬歲好箭法,堪稱百步穿楊。”

“啊,竇相國,來得正好,朕正要找你。”

“萬歲有何旨意?”竇嬰下馬近前拜見。

“竇太尉,這上林苑自秦時修建至今,已是日見破敗,使朕在遊獵時頗為掃興。朕要你立即籌措巨資,廣招天下能工巧匠,將這上林苑重修,並擴大十倍,使朕能暢遊其中。”

竇嬰沒想到自己勸諫之言未曾出口,而武帝竟然又要大興土木,他看了看緊跟在武帝身後的楊得意:“請萬歲屏退左右,臣有話要單獨啟奏。”

武帝想了想,示意楊得意:“你且退後。”

楊得意有些不放心:“萬歲,奴才當不離左右。”

“你隻管退開無妨。”

待楊得意退出一箭地遠,武帝對竇嬰說:“太尉何事避人,如今可以暢所欲言了。”

竇嬰開口便是斥責:“萬歲頹廢若斯,令臣震驚。”

“太尉何出此言?”

“萬歲年輕為君,富有天下,理當勵精圖治,勤勞治國,使百姓得沐皇恩,天下得慶升平。”竇嬰聲調漸漸高起來,“孰料陛下自衛綰罷相之後,即遊獵無歇,不思進取,實令天下失望。”

“竇愛卿言重了,但朕不怪罪你。”武帝一本正經地說,“正因為朕年輕,便遊獵又有何妨。國事上有太皇太後掌舵,下有百官分憂,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國庫充盈,花點兒錢也算不得大事。”

“我的萬歲呀,是你當皇上主天下,怎麼可以依賴太皇太後呢?”竇嬰幾乎是一字一頓加重語氣,“陛下,要上朝主政啊!”

武帝臉上掠過一絲驚喜,但旋即恢複了一本正經:“竇太尉,你這是何意,朕與太皇太後相互信任,一切朕都放心。你不要再妄加議奏,按朕的旨意盡快修好上林苑才是。”

“萬歲,你不能再一意孤行了!”竇嬰“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武帝想了想,下馬要將竇嬰扶起:“太尉不必如此,快請平身。”

竇嬰不肯起來:“萬歲,務必要聽臣忠告,不可如此放浪形骸,不可聽任太後擺布,要振作起來。”

武帝沒有作聲,他在認真思索。

“萬歲無須多慮,為臣執掌兵權,隻要你上殿當著文武百官之麵頒詔,宣布竇太後不得再幹預朝政,隻在長壽富靜養,不得走出宮門一步。臣事先調集大軍防範,許昌之流膽敢妄動,必叫他等死無葬身之地。”

武帝不好回答,他此刻難辨真偽。上前再次攙扶:“愛卿快快平身,一切事情容改日再議。”

“不,萬歲定要給為臣一個答複。”

武帝疑信參半,難以立即表態:“太尉,你這是何苦呢,凡事不在一朝一夕,快些起身退去吧。”

“萬歲不應,臣就跪死在這裏。”

武帝見狀,扭身便走。

楊得意已是移動靠近:“萬歲,竇嬰所為何事?”

“此事朕正委決不下,你且出個主意。”武帝便將經過告知,“你看其中是否有詐?”

“萬歲,這還不是明擺著嗎,這是試探!”

“何以見得?”

“竇嬰是太後侄兒,骨肉至親,太後給他兵權要職,他能不感恩戴德,他會胳膊肘往外扭嗎?”

“也說得是。”武帝原本就有疑心,聽此言不覺連連點頭,“那麼你看該如何回複他才好?”

“不要理睬他就是,他愛跪就跪去。”

“看他那樣子,倒是一片至誠。”

“裝,自然要裝得像。”楊得意將武帝拖走。

竇嬰眼見武帝去遠不見了,長歎一聲,站起身來,牽著馬無精打采地走了,邊走邊自言自語:“想不到萬歲他如此執迷!”

武帝也在回頭張望原地,竇嬰已是不見,心中安定多了:“他總算起身不再跪著了。”

楊得意眼睛一轉:“萬歲,此事還是不妥。”

“為何?”

“萬歲當即刻去向太後稟明此事。”

“這,有此必要嗎?”

“萬歲您想,若是太後汲竇嬰來試探,若還裝作不知,太後定然還會心存疑忌,主動向她報告,可以表明萬歲心跡。”

武帝依然猶疑:“倘若竇嬰是一片真心,朕豈不有負於臣子,做下了出賣臣下之事。”

“萬歲,漫說竇嬰與太後的關係不可能是真心擁戴,即便是此舉有誤,也為萬歲的韜光隱晦之計有利。”

“你如何看出朕是在韜晦?”

楊得意讚成漢武帝的這種做法,他認為眼下竇太後已經把握了軍政大權,現在還沒有籌碼和太後抗衡,所以漢武帝隻需要和太後耗下去就行,竇太後已經過了古稀之年,即便身體再健康也沒有幾年了,隻要等到她百年之後,漢武帝就能重新掌權了。這些想法也確實說出了漢武帝的心聲。他認為自己在朝中也需要有自己的親信,便默許了楊得意的說法。

漢武帝根據楊得意出的主意,想太後稟明了竇嬰的話,然後便奏請竇太後準許大張旗鼓擴修上林苑。竇太後認為,大權已經由自己掌握,而年輕的漢武帝已經沉溺於享樂之中,也就對漢武帝放鬆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