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食補與藥膳養生(2)(3 / 3)

(2)食味

食物的五味是從藥物的五味轉化借用的,是指酸辛甘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內經》謂:“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髒氣。”五味即是食物,飲食五味是人體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保證,五髒的精氣也都是由食物五味來供給的。五味是食物因不同的味道而具有不同的作用,《本草備要》說:“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緩,辛者能散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這裏除五味外,還有淡味,故實際上是六味,習慣上仍稱五味。《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緩,苦主堅,鹹主軟;辛能散結潤燥、致津液、通氣,酸能收緩斂散,甘能緩急調中,苦能燥濕堅陰,鹹能軟堅,淡能利竅。”因性味不同而陰陽屬性也不同,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中醫認為五味各具有不同的醫療作用,味同者,作用相近;味不同,作用相異。“五味”是中藥學基本理論的組成部分,是中醫用以解釋、歸納中藥藥理作用和指導臨床用藥的理論根據之一。在“食性”和“食補”中也是如此。五味的實質不以口嚐辨味為依據,而應以食物性質、作用特點作為定味的主要依據。

性和味顯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因此兩者必須綜合起來看。隻有認識和掌握每一食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食物之間同中有異的特性,才能全麵而準確地了解和食用食物,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

(2)歸經

歸經就是指食物對於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針對某經(髒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對其它經歸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如同屬寒性食物,雖然都具有清熱作用,但其作用範圍,或偏於清肺熱,或偏於清肝熱,各有所專。再如同一補食物,也有補肺、補脾、補腎等不同。

歸經理論源於《內經》,約在北宋時代已初步形成,至金元時代歸經理論逐步充實,明清時代歸經理論又有所發展,使之進一步完善。歸經是以髒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所治具體病症為依據的,按藥物的實際療效進行分類,便於選擇應用。歸經與性味有關,在食補中,歸經問題沒有像藥療那樣強調,因食物是通常食用之品,以入脾胃為主。但食物性能有偏勝,故食物的歸經理論確是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

(3)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或食物的定向作用,即指藥或食物在人體內作用的四種趨向,為金元時代名醫張潔古首倡,他在所著《珍珠囊》藥項下均注明,作為性味理論的補充,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並在實踐中加以肯定,成為藥性理論的組成內容之一。由於各種疾病的病機和症候上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瀉痢、崩漏)或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等病勢趨向,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食物,相對來說來就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這種性能,可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複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於養生治療。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升和浮的共同點是向上向外,故屬陽;降和沉的共同點是向下向內,故屬陰。大抵具有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功效的藥或食物,都能向上向外,藥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瀉下、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遞、收斂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或食物則能下行向內,其性都是沉降的。

藥或食物升降浮沉的性能與藥或食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關係,能升浮的藥或食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溫、熱性;能沉降的藥或食物大多具有酸、苦、鹹、澀味和寒、涼性。此外藥或食物的升降浮沉的性能,還常受到加工炮製的影響,而且在配合應用中(即複方),一種藥或食物的作用趨向還可能受到其他藥或食物的製約,這在應用食補時應加以注意。

我國古老的食物性味作用等理論,基本上反映了食物對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中的全部作用過程。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素都有它的特殊生理功能,任何一種營養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3.食補的基本原則

(1)合理調配

食物的營養成分、特性和功能各具特點,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因此,必須把不同的食物科學地搭配起來,才能滿足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維持人體的營養平衡。

祖國醫學很早就認識到這個道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些論述全麵概括了糧穀、肉類、蔬菜、果品等幾個方麵是飲食的主要內容,隻有相互配合食用,才能充分發揮它們對人體補精益氣的作用。這就要求人們應根據需要,兼而取之,不可偏食,此所謂“穀肉果菜,食養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