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食補與藥膳養生(2)(2 / 3)

哈佛大學對8.9萬名中年婦女進行的研究發現,每周喝3—9杯酒的人得心髒病的可能性比不喝酒的人低40%。另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調查了將近13萬名男性和女性,發現每天喝一兩杯酒的人死於冠心病的可能性比完全不喝酒的人少30%。

美國心髒學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指出,適量飲酒能提高良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減少患冠心病的機會。飲酒還能消愁解憂,無論如何,它也算是酒精的良性作用之一。飲酒的這些作用大小不一,要視酒精的攝入量和酒後時間而定。

一般認為婦女每天喝一杯酒是適宜的,它所產生的生理效果與每天喝兩杯酒的男性相似。但孕婦不能飲酒,她們應當完全禁酒,因為酒精會傷害胎兒。

(3)戒酒的好辦法

戒酒絕對可以減輕、甚至消除酗酒造成的身體損害。停止酗酒加上接受戒酒治療能夠明顯減少得心血管疾病和早逝的可能。比如,有心肌疾病的病人戒酒後可以減少死亡的危險,個別病人的高血壓可能會大大下降。谘詢輔導有時能有效地解決飲酒問題。和戒煙的方法一樣,停酒後防止再次喝酒是戒酒的關鍵。

由於情況複雜,這類病人的治療也更加困難。應該把治療的重點放在改變酒精攝入的不良習慣。對其他身體問題如心髒、行為等異常的治療,應該與戒酒治療同時進行。

、食補:夯實健康基礎

食物是維持生命的物質基礎,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都需要從食物中攝取,食補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補充,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平衡或對人體內部的不平衡進行糾正,以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食補對於養生具有重要意義。食補的功效就在於為健康夯實物質基礎。

1.藥補不如食補

食物能供給人體各種營養素,這是保證生命活動所必需的,是獲得健康的物質基礎。每種食物都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具有和中藥一樣的鹹、酸、苦、甘、辛的味屬,在祛病強身上都有各自的功能與作用。如芹菜、茄子、大棗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P和維生素C,適於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患者食用;動物肝髒富含維生素)和維生素Bi2,對夜盲、貧血患者很有益處。有一首《食療歌》講述了主要食物的健體祛病功能。歌中說道:

“穀物菜畜養身寶,四性五味任君調。鹽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補腎暖膝腰,高,胡椒驅寒又化濕,發,綠豆解暑最為妙,棗,番茄補血美容顏,醇,瓜豆消腫又利尿,好,生津安胃數烏椒,壽,葡萄悅聲令年少。

蘿卜化痰消脹氣,蔥辣薑湯治感冒,香蕉通便解胃火,禽蛋益智營養高,魚蝦能把乳汁補,潤肺烏發食核桃,勸君不妨多食補,芹菜能降血壓大蒜抑製腸炎健胃補脾食紅花生能降膽固動物肝髒明目蜂蜜潤燥又益必定少提藥包包。”

在養生實踐中,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來選擇各自需要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然而,人體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有機體,往往受季節、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食物的選擇與調配要合理、適當,應根據季節、氣候、年齡、體重等特點來選擇食物。否則,健康的人也會因失去營養平衡而招致疾病的。以食物與季節關係來說,春、夏、秋、冬四季氣候變化,人的功能也受到影響,因此就必須用食物來保健防病。

由此可見,要想強身健體,延年增壽,就要注意飲食保健,食補要好於藥補。當然,這隻是對保健養生者而言,若患有各種病症還應及時就醫服藥。

2.食補的理論依據

食物所以能補身、防治疾病,是由食物本身具有若幹的特性所決定的。根據祖國醫學中醫把食物的多種多樣的特性和作用加以概括,建立了食物性能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醫食補養生的理論。這一理論是與中醫的陰陽、髒腑、經絡、治則等中醫基礎理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

食物的性能概念乃食補養生效能的秘訣關鍵所在。食物的性能概念主要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等。

(1)食物的性和味

(1)食性

食性,主要是寒、熱、溫、涼四種食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隻是程度上的差異。此外還有介乎寒和熱、溫和涼之間,即食性不甚顯著、作用比較緩和的平性食物。另立平性的意義,在於區別食性的強弱,故不稱為五氣,仍為四氣。寒涼食物常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多用於陽症、熱症,濕熱性食物常具有健脾、開胃、補腎、補益身體等作用,其中亦有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濕的,多用於一般病人,對體素虛弱、或久病而致陰陽二虛,或寒熱錯雜、或濕熱內蘊者都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