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保存實力,再謀出路(1 / 3)

“狡兔三窟”為的是遇到危險時能夠成功逃跑,兔子之所以狡猾是因為它懂得逃跑的招數。人亦如此,麵對困境與敗局時,不妨以走對之,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

1.敢於放棄,等待機遇

“走”也是一種回避和放棄。當權力、功名、利益成為心靈和生命的負擔時,就應該果斷地選擇放棄,給自己一段休息時間,等待新的機遇來臨,這種敢於放棄的精神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做事手法。

李嘉誠投資債券,既符合他一貫的“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的發展方針,同時也符合分散風險的投資原理。

不過,最能體現李超人投資風格的事例,也許是與華資財團欲再次聯手合作,吞並垂暮獅子置地。

當時,各種收購的傳聞紛紛擾擾,眾多財大氣粗的華商大豪,均被認為可能染指置地:長江實業的李嘉誠,環球集團的包玉剛,新世界發展的鄭裕彤,新鴻基地產的郭得勝,恒基兆業的李兆基,信和置業的黃廷芳,香格裏拉的郭鶴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股市狙擊手劉蠻雄,亦可能趁虛而入,狙擊置地這個龐然大物。

據說劉蠻雄登門拜訪怡置大班,提出要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收購怡和所控25%的置地股權。西門·凱瑟克憤然拒絕,一來嫌劉氏太過貪心,出價如此之低;二則劉氏在股市名聲欠佳,怡和不願意把多年苦心經營的置地交付於此等人手中。

頭腦甚為精明的劉氏隻得告退。其後又有多位大老板紛紛前往拜訪西門。西門既不徹底斷絕眾獵手的念頭,又高懸香餌,惹得眾人欲罷難休,欲得不能。

不過,這些都是傳聞,是真是假,難以他辨。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財團了。

據說,李嘉誠也曾拜訪西門·凱瑟克,表示願意以每股17港元的價格收購25%置地股權,這比置地10港元多的市價,溢價6元多。但西門·凱瑟克對這個出價仍不滿意,但他也未把門徹底堵死。他說:

“談判的大門永遠向誠心收購者敞開——關鍵是有雙方都可接受的價格。”

於是李嘉誠等人與凱瑟克繼續談判,雙方一直很難達成一致。

李嘉誠在談判中不想表現得太積極,同收購港燈時一樣,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此時,香港股市一派興旺,很快便攀上曆史最高峰,並非低價吸納的最好時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挾搖直上的香港恒指,受華爾街大股災的影響,突然狂瀉。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點,被迫停市後於26日重新開市,再瀉1120多點。股市愁雲籠罩,令投資者捶胸頓足,痛苦不堪。

香港商界驚恐萬狀,大家自身尚且難保,再也沒有餘勇卷入收購大戰了。此時自救乃當務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約四成,令凱瑟克寢食難安。

李嘉誠的“百億救市”,成為當時黑色熊市的一塊亮色。證券界揣測,其資金用途,將首先用做置地收購戰的銀彈。

正如一場暴風雨一樣,這次股災來得猛,去得也快。等到1988年3月底,沉入穀底的恒指開始回攀。銀行調低貸款利率,地產市況漸旺,股市也逐漸開始轉旺。

農曆大年剛過,收購置地的傳言再次盛行,華南虎再度出山。

事後,報章披露,1988年2、3月間,李嘉誠等華商大亨,曾多次會晤西門·凱瑟克及其高參包偉士。

一直善於等待時機、捕捉機會的李嘉誠,這次為什麼沒有借大股災中怡置地撲火自救、焦頭爛額之際趁火打劫呢?須知股災中置地股價跌到6.65港元的最低點,即使以雙倍的價格收購,也不過13港元多,仍遠低於李嘉誠在股災前提出的17港元的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