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第三十五計 連環計——統籌考慮,環環相扣(2 / 3)

諸葛亮、周瑜等人—步一步地,一計一計地,籌劃整個戰爭的步驟、結局。其中,既有全局的宏觀鳥瞰,又有局部微觀的縝密思考,赤壁之戰就在吳蜀聯盟的精心設計下拉開了帷幕。為了確保赤壁之戰的勝利,諸葛亮、周瑜等人精心謀劃計計相連。

首先,他們用了連橫計,春秋戰國時,蘇秦、張儀用合縱連橫之法將眾諸侯玩弄於股掌之中,這就是最初的合縱連橫。不過蘇秦、張儀是無恥之徒,在他們心目中沒有道義,隻有金錢、地位、榮耀。而諸葛亮則不然,他促成孫劉聯盟要共同抵抗曹操。本來曹操南下,孫吳內部就有主戰派和主和派,鬥爭十分激烈。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懾於曹操強大的實力,為了保住現有的官職、地盤,力主投降。以周瑜、魯肅、程普、黃蓋為代表的主戰派,則力主抗戰。而吳主孫權,雖然內心主戰,但又缺乏信心,因而沉吟不決。在這種情況下,魯肅從江夏請來了諸葛亮。諸葛亮一到江東就舌戰群儒,以他的遠見卓識,以他的智慧和膽略,語驚四座,塞住了投降派之口。然後他進見孫權、周瑜,開頭是以言語相激,接著是舉出事實,陳明曹操外強中虛諸種不利因素,孫劉隻要聯合起來就足以戰而勝之的道理,使孫權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和信心。這樣,就在實際上形成了以周瑜、諸葛亮為主的堅強的抗曹領導核心。

其次,運用了反間計。抗曹聯盟形成了,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呢?他們分析,曹操人馬雖眾,但“北軍不習水戰”,這是最大的弱點。不過曹操也是很聰明的。他看到了這一點,就起用荊州降將、熟悉水戰的蔡瑁、張允為水軍都督,加緊水上訓練。於是周瑜設群英會,賺蔣幹,誘騙曹操殺了蔡瑁、張允,折撣了曹軍的羽翼,除去了盟軍的大患。

第三,運用了火攻破敵。在冷兵器時代,火攻在戰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孫子兵法》中專有一篇講的是火攻。周瑜、諸葛亮針對敵強我弱的情況,密室策劃,決定用火攻。

第四,運用了瞞天過海。水戰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諸葛亮神機妙算、草船借箭,平白從曹操手裏得到十萬多支羽箭,為爾後的水戰、火攻所用,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既挫傷了曹操的銳氣,又為戰勝曹操奠定了基礎。

第五,運用了苦肉計。東吳上下齊心破曹,三世老臣黃蓋甘願受刑,與周瑜演了一出雙簧戲,用苦肉計瞞過了曹操。

第六運用了密謀詐降。周瑜巧用曹操派來的奸細蔡中、蔡和通報消息,搞了一個反間計的反間計。闞澤向曹操下降書,闞澤機敏的應付,使曹操進一步上當。

第七,運用了連環計。龐統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的大小船隻都連鎖起來,這樣可以燒一隻,燃一片,為火攻創造條件。

一切似乎都準備停當了,單等冬至前後天氣轉變,長江之上東南風起。

就這樣,一計接一計,一環扣一環,籌劃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使曹操完全落入圈套,最後三江口一把大火,被周瑜燒個精光。曹操大敗而逃,棄水路走旱路,遭到周瑜六路大軍的截襲。最後,諸葛亮又在烏林、葫蘆口、華容道三處設伏,打得曹操全軍覆沒。

在商場中摸爬滾打的艾柯卡,從做推銷員起,就懂得做事必須要靠“手腕”,而手腕又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得來的,所以,聰明的他才能夠把自己的目光放長遠,使自己從一個小小的推銷員成為一個赫赫有名的富商,從他成功的路上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抓住時機、利用時機、步步為營”的經商之道。

現在分期付款買汽車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對汽車銷售行業來說仍是一條極其有效的銷售策略。最先用這種方式銷售汽車的人就是打破傳統的人,事實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而這不算高明的“高明策略”也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

推銷是一切經營活動的起點,這是任何一名推銷人士必須承認的市場規則。

艾柯卡從做推銷員的第一天起,就明白沒有推銷就沒有經營的道理。而他本人在實踐中也身體力行,絲毫不敢懈怠。艾柯卡事業的成功得益於紮實的推銷基本功和敏銳的思維,關於這一點,他從來都沒有否認過。

艾柯卡一直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夠成為福特公司的一員。1947年6月他終於如願以償,來到美國汽車製造業中心——底特律城,成為一名福特公司的見習工程師。

福特公司有一個傳統的製度,這個製度規定,每一個見習工程師必須在全公司各個部門鍛煉,它的目的是要求工程師們在每個部門都工作幾天,熟悉汽車製造的每一個步驟。

艾柯卡對公司的安排表示理解,他很愉快地和同行們被分配到全球最大的製造廠鍛煉學習。但是,現實遠遠沒有他想像的那樣美好,這並不是說他受不了這種苦,而是他接觸不到自己所喜歡的營銷部門。

在那裏,艾柯卡僅僅待了9個月,但這期間,他從製模廠到試車廠,從鑄造廠到采礦廠,從煉鐵廠到汽車裝配線,還不到受訓時間的一半,他對製造行業已失去了興趣。因為這些訓練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感覺自己的才華被白白浪費掉了,他渴望去的是銷售部門而不是工程部門。

經過深思熟慮,艾柯卡終於決定向公司提出回到營銷部門的要求。公司很快就給出明確答複:“我們希望你能留在福特,也不反對你的意見,但如果你決定走銷售這條路,你必須先證明你的能力,出去推銷你自己”。

艾柯卡很快就被分到在紐約區的汽車銷售部,開始從低層櫃台做起。盡管如此,他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又回到了自己喜歡的老本行。

艾柯卡自認為遇上了好時機。他這種分析也不無道理。因為在“二戰”時期不生產民用車輛,汽車成了當時的稀缺貨,尤其是二戰結束後的幾年。汽車立刻成為搶手貨,需求量大增,每一輛都以定價賣出,而且供不應求。

雖然艾柯卡的職位不高,但像雪花一樣飛來的新訂單卻使他的工作變得舉足輕重。他放下電話機,看著一輛輛全新的汽車到處走動,與眾多希望成為百萬富翁的汽車經銷商打成一片,與他們共同分享喜悅和成功。

不久,艾柯卡就以其出色的業績而被公司提撥成為得州胡克貝茨城的經理。他和經銷商繼續保持了以往的密切合作方式,因為他明白這些經銷商是美國汽車的靈魂所在。他們也是福特公司固定的銷售渠道,因此他以最好的售後服務來回報他們。

艾柯卡在總結他的成功經驗時說:主要得益於他自己提出的化整為零的銷售策略。

事情是這樣的,1958年新型福特汽車剛剛上市之後,銷路還沒有打開,幾乎收不到任何定單,尤以費城地區銷路最差,遲遲打不開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