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9:上古四大凶獸(1 / 2)

倫敦學院因為校體被毀,停課一個月,安排學生在露月壇休假一個月。幽揉揉眼,又該睡覺了。。。。。。正當她合眼睡去之時,那個神秘沙啞的聲音又出現了。

“公主殿下,我又出現了。嗬嗬嗬嗬。”神秘的人。

“這次又有毛線任務?”幽醉了,這個神秘人有病吧!三更半夜跑到她腦子裏幹甚?

“上古四大凶獸聽過沒?你的任務是收複他們。”

“啥了?”

“中國上古時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四大凶獸,分別是指四名前神明的化身,即三苗、驩兜(huāndōu)、鯀(gǔn))與共工,因其作惡多端,不修德,被貶下凡間變成。分別對應:饕餮(tāotiè),混沌,檮杌(táowù)和窮奇。”

“《神異經》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

混沌,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髒,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混沌。"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混沌是像狗或熊一樣的動物,人類無法看見它、也無法聽見它,它經常咬自己的尾巴並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混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混沌因既混且亂故後世稱是非不分之人為"混沌",《史記?五帝本紀第一》有雲:"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混沌。"

《莊子·應帝王》中有"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的句子。又寫到"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嚐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這裏的記載顯示混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無人之形。在《莊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混沌氏之術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混沌之智力實在有限。這裏混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這些顯然並不是上古凶獸原型。更為原始的混沌形象出自《山海經·西次三經》,"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麵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江讀作鴻)也。"這裏的混沌已和傳說中魔獸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後來,《神異經》中雲:"昆侖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為混沌。空居無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混沌已經完完全全是凶獸的形象了。還有一種說法,混沌是驩兜死後的怨氣所化。

窮奇

《神異經》雲:"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言此為大惡之獸。

《山海經·西山經》道:"(邽guī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胃(同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háo狗,是食人。

《山海經·海內北經》道:"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

窮奇

窮奇是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抑善揚惡的惡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蝟的毛皮、長有翅膀,窮奇的叫聲像狗,靠吃人為生。據說窮奇經常飛到打架的現場,將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惡行,窮奇會捕捉野獸送給他,並且鼓勵他多做壞事。古人也把那種不重心意、遠君子近小人的人稱為窮奇。

後來"窮奇"用來比喻背信棄義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

但是,窮奇也有為益的一麵。在一種稱為"大儺"的驅鬼儀式中,有十二種吞食惡鬼的猛獸,稱為十二神或十二獸,窮奇就是其中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說窮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訓》:"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高誘注曰:"窮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兩龍,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島上全身火紅,狀如牛的怪獸就是窮奇。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窮奇的來曆,"少昊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舜將其流放,"遷於四裔,以禦魑魅"。少昊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稱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們的故事可見於《拾遺記》,非常美麗動人。在那裏有一棵窮桑樹,其果實萬年一結,吃了的話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稱為"窮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這些關鍵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於西方不容置疑,而窮奇也是被舜驅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驅逐的還有黃帝的不才子"渾沌";顓頊的不才子"檮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檮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禦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製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檮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