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9:上古四大凶獸(2 / 2)

.折疊編輯本段檮杌.檮杌,讀音táowù。

《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

檮杌攪亂荒中,名檮杌。"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也就是說有本記載楚史的書,名字為《檮杌》。

檮杌一般作上古凶獸.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凶惡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麵,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狠,一名難訓。"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凶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麵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楚之檮杌。--《孟子》。注:"囂凶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折疊編輯本段饕餮.饕餮,讀音tāotiè。

亦有傳說為"龍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後來,饕餮變成了圖騰,刻於各種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呂氏春秋·先識覽》有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殷周時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腦袋猙獰,雙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雙彎曲的獸角或足,其彎曲的方向似無定製,或內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張,利齒如鋸,嘴略彎曲內勾,或嘴巴緊鎖。則作正麵盤踞狀,身軀拱起,頭著地或水雲氣,兩邊有一對利爪,象狗爪或虎爪。兩側有一對肉翅,形如耳朵。

青銅器上的饕餮紋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隻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吃什麼,由於吃的太多,最後被撐死。它是貪欲的象征!

因富貪欲故後世喻貪婪之人為"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史記·五帝本紀》引用了這一說法,並補充道:"天下惡之,比之三凶。"

傳說軒轅黃帝大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麵,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páoxiāo),是食人。"根據晉代郭璞對《山海經》的注解,這裏說的麅鴞即是指饕餮。《神異經·西荒經》中有雲:"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麵,目在腋下,食人。"

幽聽得糊糊塗塗,但還是嘟囔:”好吧。“

------題外話------

好久沒更文了,俺要中考,所以可能平時斷更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