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舉行過若幹次中共黨的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元首和貴賓。這裏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點,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員長和副委員長們都在這裏設有辦公室。
也正因為如此,人民大會堂在1979年以前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鐵護欄橫在大會堂東門外的廣場上,警衛線則一直向東延伸到廣場西側的馬路沿上,除經過嚴格審查的極少數人能夠獲準進入外,一般老百姓隻能站在遠處觀望。
1979年1月27日晚上,中斷了15年的首都群眾春節聯歡晚會再度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在這次會上,不僅許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劫難的中共高層領導人首次露麵,而且,重新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鄧穎超代表黨中央宣布了一個令人驚喜的決定:“人民大會堂將向各界群眾開放……”
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中共中央這一決定是在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的。
當時有位領導人在會上提議:人民大會堂作為黨和國家政治活動的最重要場所,其地位在全黨、全國人民心中極為莊重,但為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聯係,體現我們黨撥亂反正的決心,人民大會堂應該而且可以在不進行重大活動之時,向各界群眾開放。
就在聯歡晚會開過兩個星期之後,人民大會堂東門外的警戒鐵護欄全部被拆除;半年之後,人民大會堂的萬人禮堂及部分廳室正式對外開放,門票定為兩角。其時特別提出,除國內各界群眾外,赴大陸的港澳台同胞也可參觀大會堂,票價與大陸群眾一樣。
消息一經傳出,人們便潮水般湧來。僅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參觀人次即超過131萬,其中國內群眾130多萬,華僑及港澳同胞13000多人,外賓3000多人。
一位來自大別山的青年農民專業戶,站在宏偉的殿堂中曾感慨不已:“太了不起了!雙腳泥腿的莊稼人能有今天,知足了!”
一位小腳老太太由女兒攙扶著走進萬人禮堂時,久久舍不得離去,嘴裏不斷念叨著:“真沒想到俺有生之年還能進大會堂來看看。”
人民大會堂不但開放參觀,而且為觀眾遊客提供了一些服務。
從1980年到1984年的5年中,大會堂內不僅開設了兩個攝影點(萬人禮堂外和迎賓廳“江山如此多嬌”巨幅圖畫前),為參觀者留影;而且開始經營標有“人民大會堂”字樣的小商品,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各種各樣的筷子和牙簽盒。
很多參觀者發現,花上不多的錢,買幾把大會堂的筷子或牙簽盒,不論回去送人還是自己用都有紀念意義。
由於幾乎所有參觀者都想買些紀念品帶回去,所以設在大會堂內的小賣部無一不買賣興隆。
正因為看準了這一點,一些精明的廠家開始費盡周折找上門來。他們把自己的產品帶到人民大會堂,希望能在這裏占上一席之地。
更有一些腦筋靈活的商界、企業界人士幹脆提出:能不能租給我場地,讓我在你這裏辦個展銷會或開個新聞發布會?反正大會堂裏有的是地方,閑著也是沒用。不如租出來賺點兒錢,價高點兒沒關係。
這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比五年前又向前邁進得多了。經濟杠杆的作用也愈加明顯。大會堂的管理者們開始思索一個問題:大會堂的開放難道僅限於接待參觀者嗎?這麼多閑置廳室難道就不能用起來嗎?
就在這一年,大會堂管理局的一份“五年改革設想”送到了當時的上級主管部門――中共中央辦公廳。
他們在這份設想中提出,大會堂作為國家機關,希望能允許他們試行部分企業化管理,在絕對保證黨和國家政治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下,逐年減少國家行政撥款,力爭五年內達到行政經費自給自足,以減輕國家負擔。
當時,大會堂每年要由國家財政支出幾百萬元,如果能在短時間內實現自給自足,這當然是一件大好事。於是,中辦負責人大筆一揮:同意!
要實現自給自足,就必須挖潛、開源,說白了就是要想辦法掙錢、賺錢。對大會堂來說,要做到這一點,也不是太難。大會堂名聲大,樹大能招風,誰不想沾點兒它的“仙”氣,借它的名聲提高自己的聲譽呢!
根據不完全統計,大會堂每年承接的新聞發布會不下上百個。有電影、電視劇首映的,有雜誌創刊、書籍書版的,有評選揭曉的,也有新產品上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