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紀的遺憾
沉痛的哀樂在香江低回,維多利亞港百舸肅靜……
1997年2月20日淩晨,香港幾乎所有的傳媒,都改變了正常的播出計劃,一遍又一遍地播出著為悼念鄧小平而製作的專輯,沒有新聞節目的鳳凰衛視中文台也一直在屏幕上打出“沉痛哀悼鄧小平”的字幕……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表示,鄧小平的逝世,使中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領袖。他說,在悲痛之餘,可以告慰的是,在鄧小平的理論指導下,中國的發展成就很大,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世紀的中國必定更加富強,香港一定會更加繁榮穩定,鄧小平實現中國統一的願望一定會實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臨時立法會主席範徐麗泰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在即,臨時立法會會盡一切努力循序進行各項籌組工作,以貫徹鄧小平製定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策,使香港平穩過渡和維持安定繁榮,完成鄧小平生前的心願。
香港總督彭定康等港府主要官員也發表談話,對鄧小平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讚揚鄧小平“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參加過國慶35周年港澳同胞觀禮團的香港同胞沒有忘記,1984年10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觀禮團人員時深情地說:“1997年以後,在座的六七十歲的人,那時的精力就差些了,但在座的有很多年輕人,年輕人有優勢。就我個人來說,我願意活到1997年,親眼看到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
人們還清楚地記得,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時的講話,他十分關注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他同樣深情地說:到那時,就是坐著輪椅也要到香港去站一站,看一看!
此外,鄧小平還在不同場合表示,他想親眼看到中國對香港恢複行使主權……然而,就在香港回歸祖國之前夕,他卻離我們而去。世紀偉人的未了心願,是香港市民的遺憾,也是全國人民的遺憾。
新華社香港分社設置的靈堂,自20日下午3時開始接待市民吊唁,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有2000多位市民來到靈堂悼念。在5天中,約有近5萬香港市民向這位世紀偉人致以最後的敬意,市民為他獻上的花圈、挽聯及鮮花等祭品共1000多份。祭品中有香煙、足球、撲克,因為許多香港市民知道抽煙、看足球比賽和打橋牌是他老人家的嗜好。更有許多居民在他的遺像前擺上了香港圖片冊、書籍、明信片、地鐵車票和在1997年7月1日劃上記號的年曆,祈望他在香港回歸祖國後,哪怕是在冥冥之中,也能到香港來站一站,看一看,以了卻他本人和廣大港民的夙願……
在靈堂開放的最後一天,吊唁從上午9點半開始,但清晨6點半已經有香港市民在靈堂外排隊等候。吊唁時間本來已延至晚上7點半,但為免遲來的吊唁人士失望,靈堂便延至晚上8點。
2月25日上午10時,香江上空依然一片陰沉,港九籠罩在迷蒙的薄霧之中。維多利亞港波濤洶湧的海麵上,來往行駛的渡船、客輪、貨輪一齊拉響汽笛;從九龍通過新界聯結祖國的九廣鐵路行駛中的列車,鳴笛3分鍾……
遍及港九、新界的38個地鐵站播放哀樂10分鍾,以表示對鄧小平的敬意……
這一天,香港中華中巴公司全線800多輛巴士全都佩上白花和黑色絲帶……
香港市民是真誠的。作為“一國兩製”偉大構想的直接受惠者,他們對鄧小平有著深深的感激之情。
人們不會忘記,世紀不會忘記,鄧小平對香港平穩過渡和長期繁榮穩定所做出的曆史性貢獻!
第六節 平民走進大會堂,購票登上天安門
人民大會堂在1979年以前一直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
消息一經傳出,人們便潮水般湧來。
由於幾乎所有參觀者都想買些紀念品帶回去,所以設在大會堂內的小賣部無一不買賣興隆。
改革開放的大潮猶如不可抗拒的滾滾洪流,蕩激著國人。
一對年輕的新婚夫婦手挽手滿臉笑容地登上了天安門城樓。
鑲嵌在京畿大道上的民族文化宮,是中華各民族團結融洽的聖殿。
自1988年元月1日起,天安門城樓向世人敞開了遮掩多年的心扉。
人民大會堂的“解禁”
當改革開放大潮湧向祖國大地的時候,作為中國政治中心的天安門,也悄悄地發生著變化。變化的標誌是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的“對外開放”。
人民大會堂自從50年代末建成之後,就一直是中國黨和國家舉行政治活動的最重要場所。這裏有萬人大禮堂,有為盛大宴會設計的可容納5000人的宴會廳,還有許多大小不等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