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四 和諧交談(1 / 3)

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在一期節目上采訪了一位小朋友。

他問道:“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說:“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時,飛機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訴飛機上所有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係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因為孩子的稚氣、天真甚至有一點兒自私的回答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

林克萊特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沒想到,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大聲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還要回來!”

現場瞬間安靜下來,大家在為孩子感動驚喜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主持人,佩服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交談者應具備的一份親和和一份耐心,從而呈現給觀眾一份和諧交談的答卷。

和諧交談是建立在對對方感情、人格和自尊心尊重的基礎上的,應該注意察言觀色,形成和諧氣氛。那麼怎樣進行和諧交談呢?

交談是最廣泛、最簡便的口語交際活動,是溝通人際關係的橋梁和媒介。和諧交談需要雙方合理地組織談話的內容和語言,因此掌握交談的特點和技巧是十分重要的。

一、交談的特點

1.呼應性

交談是雙向或多向的交流方式。參與者既是聽者,也是說者,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是交談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卡耐基說過:“做一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最大尊重、嗬護和讚美。”聽與說要兼顧,相互照應,不能各說各的,互不相幹。

2.靈活性

交談的內容以及範圍有一些是預設性的,但同時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靈活轉換或者提出新的交談內容完全由交流雙方自主掌握,交談內容也可以隨時補充和更改。

3.針對性

交談者要有一定的觀察、分析和應變能力,針對交談對象的文化修養、思想水平、社會地位、生活閱曆、性格氣質、職業特點、年齡身份等信息,以及當時語境及情緒等要素,有的放矢地運用相應的談話方式。

4.口語性

交談以表意為主,語言應該是樸實自然的生活語言,具有鮮明的口語特征,不要像朗讀、朗誦那樣“字正腔圓”,刻板的書麵語言會影響交流效果。

5.時效性

交談時的語言是稍縱即逝的,這就要求交談雙方掌控好交談瞬間的言語效果,不要等時過境遷才想起該說而沒說的話。

二、交談的技巧

交談的技巧是一門需要研究和探討的學問。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訓練:

1.會聽

交談中,不僅要會“說”,更要會“聽”。傾聽是一種風度,會讓人感覺你很謙虛溫和。隻有會“聽”,才能對別人的話進行分析、概括,抓住中心,理出頭緒,聽出弦外之音,從而決定該如何回答。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感到委屈時,你不需要跟他講理,隻需認真地聽他傾訴,讓他把情緒宣泄出來,表達他的不滿。當他傾訴完時,心情就會平靜許多,然後,問題很可能自己就解決了。甚至根本不需要你做任何事情,隻要聽得夠久,對方總會自己找出適當的辦法。

2.會看

俗話說得好:“出門看天氣,見人看臉色。”說話也要看對象。交際對象的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不同,說話內容也應因人而異。要看到對方的性別特征,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年齡特征,否則,同一句話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反應。因此,運用交際語言,必須看清對象,“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當遇到新朋友時,試著從言談話語間盡快發現你們之間的共同興趣,就共同興趣展開談話,這樣的交談一定會是和諧而愉快的。

3.會說

西方語言學家認為:“語言表達恰當與否的真諦是:你能否在恰當的場合及恰當的時機,用得體的方式表達你的觀點。”

(1)合適的內容

圍繞既定的、高雅的、擅長的、輕鬆的、熟悉的主題進行交流。例如:

“先生來了好久?”

“比您先來一刻。”

“聽口音不是蘇南人啊?”

“噢,山東棗莊人!”

“啊,棗莊是個好地方啊!我在讀小學時就在《鐵道遊擊隊》連環畫上知道了。三年前去了一趟棗莊,還頗有興致地玩了一遭呢。”

聽了這話,那位棗莊客人馬上來了興趣,二人從棗莊和鐵道遊擊隊談開了。那親熱勁兒,不知底細的人恐怕要以為他們是一道來的呢。接著就是互贈名片,一起進餐,睡覺前雙方居然還在各自身邊帶來的合同上簽了字:棗莊客人訂了蘇南客人的一批風桶;蘇南客人從棗莊客人那裏弄到一批價格比較合理的議價煤。這是一次成功的交談,成功就在於他們找到了“棗莊”、“鐵道遊擊隊”這些雙方都熟悉的共同點。

(2)合適的態度

要誠懇、自然、大方,語氣要和藹親切,表達要得體。談話內容事先要有準備,開門見山地說明來意或交談的目的,或是寒暄幾句後就較快地進入正題。那種東拉西扯的閑聊,既浪費時間,又會使對方厭煩甚至懷疑你的誠意。

(3)合適的時機

合適的時機是指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接受你的觀點的時刻或一段時間。能說卻不會選擇說話時機,同樣不能取得交談的良好效果。當需要打破僵局、承擔責任時,可以先說;彙報工作時,切忌搶先說。當向別人表示真誠、友誼和關懷時,可以多說;批評、指責他人時切忌多說。當遇到自己不願意談的話題時,可以禮貌地插話或是轉移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