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與轉換。過渡的形式有多種,如過渡段、過渡句和過渡詞等。例如《自信——女性崛起的靈光》中先敘述多少年來,女人的名字是弱者,這已成為天經地義的定律;接著列舉層出不窮的女性英傑因自信而取得成功的故事,在這兩層意思的交接處,巧妙地運用了過渡段:
然而,撥開罩在女性身上和心靈上的層層黑雲,我們看到了自強、自立、自信——這是女性崛起的燦爛靈光!
作者嵌入此過渡段,使演講稿前後關聯,渾然一體。
照應是指前、後內容上的關照與呼應,在演講稿的主體結構中,內容與論題、行文與行文之間都需要“照應”。演講者言之有序,有助於演講主題的表現,使之成為有機整體。照應一般包括扣題照應、首尾照應、層層照應、隨機照應、細節照應、對比照應等。
例如《科技不應孤獨》演講稿中,每論述一部分演講者都要概括:“因此,我們說科技還很孤獨!”“因此,我們說科技仍然孤獨!”“所以,我們說科技不應孤獨!”全篇既有文題照應,又在行文之間互相照應,使整個文稿莊重理性,富有哲學思辨。
三、安排演講高潮
演講是演講者真情的表露。一篇優秀的演講稿,都要精心設計演講的高潮部分。它是演講者感情最激昂的時候,是聽眾最振奮的瞬間,如驚濤拍岸,強烈震撼著聽眾的心靈。
1.演講高潮的時機
演講高潮不是憑空產生的,其設計要講究時機。如果是一個高潮,則大多出現在結尾;如果有幾個高潮,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出現:
(1)析理時的觀點聚焦
高潮應是在論述說理之後的“亮點”和“賣點”,具有深刻性和警示性。在以“以案說紀”為主題的演講會上,一位演講者先說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接著講貪官對社會的危害,進而發出這樣的呼喊:
中國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今的腐敗者們哪!麵對在稻田裏仰望蒼天的農民,你們能夠在華麗的屋宇下安享榮華嗎?麵對在生活重壓下四處奔波的工人,你們口中的甲魚真的能夠使自己益壽延年嗎?傾聽四川虹橋下麵枉死靈魂的訴說,你們的血腥之手能夠掩飾犯下的罪孽嗎?難道非要等到東窗事發、老淚縱橫,才如夢方醒?非要在人們的唾棄中葬送前程,才留下“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悔恨嗎?
演講者的這番話,振聾發聵,令人警醒。
(2)敘事之後的感情升華
演講中,當敘述事件之後,需要議論或者抒情時,是感情得到升華的關鍵時機。例如:
我是一名特困學生,為了湊學費而給一個飯店老板的孩子當家教。一天,那個老板對我說,他很喜歡我,如果能和他一起過夜的話,還可以每月另加1 000元的補貼,說著拿出一遝錢塞給我。我聽了非常氣憤。把那遝票子一甩,頭也沒回地走出了飯店。是啊,我是需要錢,但不會為錢出賣人格;我是窮,但再窮也不能沒有自尊。
她的話激起聽眾長時間的掌聲,人們敬佩她的舉動,更敬佩她的人格。
(3)走出低穀後的頓悟
有低穀才有高潮,因此,演講者要講出認識的“曲線”美。一位殘疾人在講述了自己生來左腿就有殘疾,3歲時被高壓電線奪去雙臂,15歲時父母又相繼去世,兩次曾想自殺,被人救過來後,在大家的幫助下挺了過來,經過努力成為作曲家。他說: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對於我,則是天生我殘也有用。正如《魯濱孫漂流記》的作者笛福說的:“當我跌入大海,隻要能遊泳,我就要不停地劃水,而絕不甘心被淹死。”
他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告訴聽眾,這樣就給聽眾以很大的激勵,贏得了聽眾的“滿堂彩”。
2.演講高潮常用的修辭手法
(1)反問法
反問法的感情色彩濃重,一方麵可以使演講銜接緊密、過渡自然,另一方麵可加強氣勢,造成語勢的波瀾起伏。特別是在說理性和鼓動性的演講中,其作用尤為突出。例如:1775年3月23日,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帕特裏克·亨利就成功地使用了這種方法:
回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了,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進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但我,不自由,毋寧死!
(2)排比法
演講的高潮常常離不開排比。它可多層次、多角度地表達演講者的思想感情,並增強語言氣勢,通過與聽眾的懇切交流來達到共鳴的效果。例如:
分數,你牽動著多少家長的心靈;分數,你困擾著多少教師的日夜;分數,你操縱著多少學生的悲歡;分數,你製造了多少人間的悲劇……
這組排比句,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猶如金鼓齊鳴,既概括了分數被扭曲的作用,又把演講推向了高潮。
(3)設問法
演講的高潮也可以采用自問自答的方法,調節演講的氣氛。例如:
是什麼使我們豐富的校園生活漸退了繽紛的色彩?又是什麼使我們真實的熔漿凝固,不再有來自內心深處的熱血沸騰?是因為我們沒有走進夢想中的象牙塔?是因為我們未走出自我困惑的地帶?還是因為我們的心真的不再年輕,確實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了呢?不!都不是!主宰世界的是你,放棄世界的仍然是你。
演講者首先用一連串的問句引起聽眾的思考,在聽眾思考答案的時候,出其不意地擲出問題的答案,使聽眾的心為之一震,產生共鳴,達到高潮。
1.一篇題為《麵子與粽子》的演講稿的結構是:開篇,借新聞報道引入演講話題,指出“‘麵子’已成為極少數同學考慮問題的首選”這一不容忽視的事實,緊接著列舉一名大學生的年平均花費相當於貧困地區一個農民35年收入的驚人數字給予說明,再從反麵舉例,揭示一些大學生愛“麵子”、好虛榮的不良現象,然後從正麵舉例,形象生動、精辟深刻地剖析真正“麵子”的豐富內涵,並將中華民族的“麵子觀”上升到新時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高度加以闡述,最後號召大學生們要用“八榮八恥”的榮辱觀嚴格要求自己,為祖國和媽媽爭得光彩照人而又貨真價實的麵子。這篇演講先破後立,前後對比,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渾然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