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 朗讀訓練(2 / 3)

流利朗讀訓練時,要注意訓練要求的自我控製,例如,訓練快速朗讀時,要注意有意識地強化視覺的快速掃描能力,即眼睛一掃而過,幾個字或一行字已經全部“輸入大腦”,並能準確地通過發聲器官“輸出”;訓練慢速朗讀時,則應同時注意發聲共鳴的技能訓練,注意訓練自己的音色圓潤、字正腔圓。

3.理解朗讀訓練

理解朗讀訓練要求朗讀者能夠在事先默讀一遍後即能進行理解朗讀訓練。先默讀一遍的主要目的是熟悉全文,查檢有無陌生的字、詞,以便先查閱字典予以標注;看有無過長的語句,以便事先確定語句中的停頓之處。

理解朗讀訓練時,首先應側重於思想觀點的正確理解、結構層次的邏輯顯現以及內容主次的語音對比,在速度、節奏方麵,不要求快,有時還可以略偏慢,但是,“略偏慢”在這裏應當是從全篇的總體角度,而不是從詞、句角度引發的忽快忽慢的變化。理解朗讀訓練的高層次要求在於對朗讀內容的體裁特點的把握,要求重點把握在不同文體材料的朗讀中,作為朗讀者的“我”對於作品的介入度以及朗讀語調的冷熱度的差異。

4.角色朗讀訓練

角色朗讀中的“角色”一詞,並非單指朗讀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同時還包括議論文的作者(評析議論者)的角色、說明文的作者(引導介紹者)的角色、散文隨筆的作者(敘事抒情者)的角色,等等。

角色朗讀訓練重在對角色內涵的體味與理解,以及如何將其以最佳語音形式準確表現。例如,如何表現評析議論者的觀點立場和思想傾向、引導介紹者的中心環繞和層次把握、敘事抒情者的情感寄托和聯想邏輯等。

1.石拱橋的橋洞呈弧形,像天上的虹。古代神話裏說,雨後彩虹是“人間天上的橋”,通過彩虹就能上天。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臥虹”“飛虹”,把水上拱橋形容為“長虹臥波”。

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麵發揮作用。

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曆史。《水經注》裏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附近的盧溝橋。

此段選自《中國石拱橋》,標題就是文章的主題,朗讀的基調是讚揚、自豪、歌頌。這一部分寫的是石拱橋的特色與曆史,可分為三層意思:第一段是第一層,寫它的形式優美;第二段是第二層,寫它的結構堅固;第三段是第三層,寫它的曆史。朗讀時不能太快,太快重音無法突出。另外,重音太多就等於沒有重音。第一層可強調“拱橋”和“水上”,把“長虹臥波”念得略慢;第二層要把“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這種遞進的關係體現出來,有點鼓動性的意味;第三層的重音是“趙”和“盧”。重音宜精不宜多,這是朗讀的一個原則。

2.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製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紛紛爭先恐後地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隻是在萬分必要時才給予答複。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明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此段選自《馬克思墓前的演說》,恩格斯在這篇演說中高度評價了馬克思為人類曆史及共產主義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大體包括兩個意思:反動統治階級和資產者對馬克思的憎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對他的熱愛,從正、反兩方麵揭示出馬克思事業的不朽和人格的偉大。它的基調是激昂。“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這一處要把對反動階級的蔑視和不屑一顧表現出來,即要找一個恰當的內在語做內心的依托;最後一句也要找到一個準確的內在語,如在前麵加一句“人們將永遠記住這位偉人”,這樣才會把氣氛推上去,使人們找到繼續戰鬥的力量。

3.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習溜冰踢毽子放風箏,“偷閑學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海”,躲在茅房裏穿高跟鞋當做踩高蹺般的練習走路,那也是慘事。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於唱全本的大武戲,中年的演員才能擔得起大出的軸子戲,隻因人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