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坦蕩蕩(1 / 1)

時間:946~1011

呂蒙正在朝為官,於太宗、真宗時三度為相,深得兩代皇帝的信任;在民間,則有少年行乞、劉相招親等傳說流傳,至今以呂蒙正為題材的戲劇仍是不少地區戲劇劇種的保留劇目,其傳奇的生活經曆固然吸引人,但他的為人處世才是流芳百世的根本原因。

北宋“飯後鍾”的典故

呂蒙正(946~1011)少年時家貧,不得已行乞為生,他曾寄宿於一間寺廟中讀書,寺裏的和尚經常揶揄他。

寺中的規矩,吃飯前先敲鍾集合,他以鍾聲為號,於和尚處吃飯。久而久之,和尚們對這個白吃飯的人頗有怨言,他們商量出一個整人的方法。一天,和尚們故意在吃完飯以後才敲響鍾,等呂蒙正趕到時,看到的是和尚們吃完後的殘羹冷炙。這就是俗語“飯後鍾”的來曆。這樣的屈辱任誰都會難以忍受,呂蒙正因這一刺激而更加勤奮好學,於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考中進士,成了北宋第一位狀元。他成名後也曾來到舊時的寺廟,寺裏的和尚以為他會打擊報複,但呂蒙正胸襟寬闊,並沒有以怨報怨,而是厚贈和尚們許多禮物,以報答借住之恩,和尚們見此情景頗多愧歎。

在戲劇中有一出《彩樓記》,講的呂也是這位乞丐狀元的愛情故事。相府小姐劉翠屏在東京繡球招親,不看達官貴人,卻將彩球拋給了路過此地的行乞士子呂蒙正。兩人被劉相爺趕出家門,雙雙棲身於破窯之中,直到呂蒙正考中狀元,劉相才與他們父女、翁婿相認。這雖是民間傳說演繹的戲劇作品,但也反映出人們對堅貞愛情的渴望和對呂蒙正的喜愛之情。

君子坦蕩蕩

呂蒙正中狀元後,平步青雲,沒過幾年就任參知政事,進入二府執政。少年得誌自然有人看不慣,一次上朝之時,有人在政事堂的簾後說:“這個人也配做參知政事?”呂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若無其事地走了過去。但和他一起走的人都很生氣,想去查清楚到底是誰說的,好去理論。呂蒙正卻阻止了友人,他說:“如果知道是誰說的,我肯定會生氣,他也會惴惴不安,雙方都會31中國通史北宋08心存芥蒂,所以還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為好。”這件事在朝廷上傳開來後,呂蒙正的威望不降反增。不許別人去查找說話的人,如果是虛偽的人,必然會做出“我很大度,不用追究”的姿態,但呂蒙正老實地說出如果知道了對方是誰自己會生氣的話,足見其性格中的坦誠與可愛。

太宗老年時,喜歡聽歌功頌德之詞。一次盛宴後,太宗對呂蒙正說:“京城現在如此繁盛,是我治理得好啊!”呂蒙正卻不附和,反而馬上說:“臣曾經見到出都城門外沒有幾裏遠的地方就有很多因為饑寒而死的人,臣願陛下的目光由近而遠,那才是天下蒼生之幸啊!”

識人辨才

呂蒙正在太宗、真宗時三度為相,非常重視對人才的舉薦。他宦海多年,對朝中百官和各方才俊的專長、特點、品行了然於胸,並將一些有特殊才能的賢才情況彙成一冊,一旦遇到合適的情況,隨時可以推薦。

一次真宗欲遣人出使朔方(今寧夏一帶),呂蒙正推薦了一個人,真宗不同意。過了幾天,真宗又讓呂蒙正推薦人選,他還是推薦了原來的那個人,又被真宗駁回。直到第三次,呂蒙正還是推薦同一個人。真宗對他說:“你怎麼這麼固執呢?”呂蒙正回答道:“這次出使,隻有這個人合適,其他人都不行。臣不願意因為順著皇帝的意願行事,而使國事受到傷害。”真宗退朝後對左右侍奉的人歎道:“蒙正氣量,我不如。”於是采納了呂蒙正的意見,讓他所薦之人出使,果然非常稱職。

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呂蒙正退休在家。一次真宗探望呂蒙正時問:“你的兒子中間有哪個可堪大用?”呂蒙正說:“我的兒子都不中用,隻有侄子呂夷簡現在是潁州推官,他是個宰相之才。”呂夷簡因此才為真宗所知,後來在真宗、仁宗二朝受到皇帝重任,真的做了宰相。

仁宗朝的名相富弼(1004~1083)也是呂蒙正發現的,呂蒙正見過富弼後,認為他是宰相之器,就不避富弼出身寒庶,讓他與自己的兒子一塊讀書,格外照顧。富弼後來果然不負所望,兩次入相,並主持了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