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呂端大事不糊塗(1 / 1)

時間:935~1000

呂端是宋初的一代名相,老成持重識大體。在朝廷奏議中,呂端往往在緊要關頭深謀遠慮,頗得太宗的讚許。被稱為“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對太宗死後平穩順利地進行政權交接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宋時運不濟

呂端(935~1000),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屬河北)人。後晉時以父蔭補官;入宋後,曆知成都府、蔡州,升為樞密直學士。太宗至道元年(995),繼呂蒙正為相。呂端為相前,太宗曾詢問眾臣,有人對太宗說:“呂端為人糊塗,不宜為相。”太宗笑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仍然任命他為宰相。

呂端在別人眼裏的糊塗形象由來有二,一為呂端在事關個人利益的一些問題上確有“糊塗”之處。他早年出知蔡州,就因為清廉善政,而為當地官吏和百姓上奏朝廷,請求他能留任。呂端一生不蓄家產,不為親友牟私利,以致親戚兄弟竟貧困到變賣田宅的地步。二來他對職務上的升遷表現得毫不介意,雖多次被貶,但從不計較。趙普曾稱讚他說:“呂端得到讚賞不露喜意,遇到挫折也沒有懼意,也從來不會到處和人訴苦,是個能做宰相的人。”但呂端的官運也實在不濟,他本來是太宗弟秦王趙廷美的屬官。太宗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即位,一意迫害趙廷美,直至將他貶至房州,死在那裏。作為屬官的呂端,官位自然也是一貶再貶。

後來呂端又做了太宗次子許王元僖的屬官,太宗長子元佐因瘋癲被廢,元僖本來很有希望被立為太子,結果突然中毒而死。太宗派人追究,又查出元僖許多不法行為,太宗一氣之下追奪了元僖的封號。作為屬官的呂端雖然沒有被深究,但也被降職。他自己竟然還向太宗認罪說:“臣之前是秦王的屬官,因為對下屬管教不嚴被降職,陛下不以臣為辱,又讓臣升遷。這次許王暴死,是臣輔佐不力,陛下又不肯降重罪,臣實在是幸,臣現在隻想做個潁州副使就行了。”太宗對他說:“朕知道你的能力。”沒過多久,呂端就官複原職,進而拜相。

大事不糊塗

太宗晚年,因為高粱河之戰的箭傷困擾,不得不認真考慮起繼承人的問題。太宗長子元佐自幼聰明機警,深得太宗喜愛。本來太宗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德芳,迫害弟弟廷美,都可以說是為了給元佐即位創造條件,但元佐並不領情,屢次維護叔叔趙廷美,最後竟因為趙廷美的死而悲憤成疾,以致發狂。元佐發狂後,太宗的次子元僖又中毒而死,太宗聽從寇準的意見立三子元侃為皇太子,改名為恒,即日後的宋真宗。而宮內李皇後、內侍王繼恩對此並不滿意。為了維護太子,太宗特意挑選了呂端為相,就是看重了呂端可以保護太子。

呂端自趙恒被立為太子後不負太宗所托,每日詢問太子起居。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病篤之時,李皇後串通王繼恩,想繞開趙恒,立瘋癲的元佐為帝,以圖把握朝政。李皇後為了爭取宰相的支持,召呂端進宮。呂端知道有變,將前來傳召的王繼恩鎖在屋裏,命人看守,之後才進宮。李皇後特意問呂端:“如今太宗已死,立嗣宜長是常理,你看現在怎麼辦?”

呂端正色道:“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今天,現在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如有異議就是違背先帝。”駁回了李皇後的話,堅持派人找來趙恒即位。

真宗即位之時,垂簾召見群臣。呂端還不放心,又上前掀開簾子看到確實是趙恒本人才放下心來,率領群臣叩拜。因為呂端的“大事不糊塗”,真宗才能順利繼位,因此呂端一直受到真宗的敬重。

延伸閱讀《百家姓》

北宋時編的《百家姓》是流傳較廣的以識字教育為主的綜合性識字課本。《百家姓》是集漢族姓氏為四言韻語的蒙學課本,作者的姓名已佚。全篇從“趙、錢、孫、李”始,為“尊國姓”,以“趙”姓居首。全篇雖是四百多個前後並無聯係的字的堆積,由於編排得巧,極便於誦讀,不僅為孩童提供識字條件,而且提供全國姓氏的基本內容。《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曾合稱“三、百、千”,成為相輔相成的整套啟蒙識字教材,一直流傳到清末。後世曾有不少對《百家姓》、《三字經》的改編本,但都未能較久、較廣地流傳,無法取代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