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北宋初年
作為北宋時期一個將領輩出的著名家族,楊家將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無人能及的特殊地位。他們的形象活躍在評書、小說、戲曲等諸多方麵,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曆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當然沒有民間傳說與文學作品中那麼傳奇,然而楊家一門三代精忠報國的事跡,卻著實值得世人敬佩。
在山西代縣的舊城裏,聳立著一座曆史悠久的鍾鼓樓,這座鍾鼓樓的南、北兩麵,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和“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匾額。傳說這是當地人出於對楊家將不朽功勳的景仰,在很久以前專門建立的紀念性建築。
隨漢歸宋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想到的多半是楊業。這位曾經聞名遐邇的名將原名楊重貴,早在弱冠之年便效力於割據山西的北漢政權。年少英武的他很受君主看重,被北漢主賜名為劉繼業。深得賞識的劉繼業很快被任命為保衛指揮使,在對北宋、契丹的作戰中以驍勇著稱,不久因功升為建雄軍節度使。此時,宋太祖趙匡胤成功篡奪了後周政權,麵對北宋王朝咄咄逼人的壓力,劉繼業預感到中原的統一大局已經不可逆轉,便向當時的北漢主劉繼元提出“奉國歸宋”的建議,結果遭到北漢君臣的一致反對。
雖然劉繼業主張對北宋降伏,卻從未背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國都為宋軍攻克,他仍在城南率領軍隊與宋軍苦戰,宋太宗讓已投降的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劉繼業悲憤地大哭一場後,最終投降了宋朝。宋太宗素知他的威名,將其派往山西前線,受潘美節製。歸宋之後劉繼業恢複原姓,改名楊業。
楊無敵
在宋遼邊防線上的頻繁衝突中,楊業再一次顯露出驚人的勇武和指揮才能,幾次戰鬥下來,敵兵一見“楊”字大旗,無不避戰退走,稱他為“楊無敵”。楊業駐守邊關八年之久,遼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因功勳卓著,楊業很快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決定派出三路軍隊征討遼國,以恢複漢族政權的傳統疆域。其中西路軍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在開始的時候,各路軍隊進展得還算順利,西路軍很快奪取了遼國的四個州。然而隨著北伐主力中路軍的作戰失利,宋太宗匆忙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回朝,又叮囑西路軍將四州百姓遷回中原。當時遼國的軍隊已經開始反擊,楊業與遼軍交鋒多年,深知敵我情勢,他認為西路軍的任務隻是遷移民眾,並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但是主將潘美卻不以為然,他嘲笑楊業畏懼敵人,認為西路軍應該給予追擊的敵人迎頭痛擊。最後楊業力爭不果,隻得在主將潘美的督促下冒險出擊。臨行前他和潘美約定,由潘美在要道部署步兵強弩以備接應。可潘美等人在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之後,帶領所部慌忙撤退。鏖戰之後的楊業率軍來到約定的地點,看到原本應該在此接應的宋軍竟然不見蹤影。在悲憤與絕望之下,楊業率領部下轉身再戰。苦戰中,他在受傷幾十處、左右死傷殆盡的情況下仍手刃敵軍數十人,最終為遼軍生擒,後來絕食而死。楊業的長子楊延玉,部將王貴、賀懷浦等都在這次戰鬥中力戰身亡。
名將楊延昭
在民間傳說中,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楊家的眾多英烈裏以他的犧牲最為壯烈。第二代楊家將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在幼年時沉默寡言,卻十分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父親看到後刀車(模型)宋代時,隨著設防城堡的不斷發展,攻守城器械也相應發展起來,攻和守的器械也有了明確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