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楊家將名傳千古曾感慨道:“這個孩子像我啊!”此後每次上戰場都帶他同行,楊延昭也很快鍛煉成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將領。雍熙三年(986),楊業率軍北伐,讓楊延昭擔任先鋒,結果楊延昭在與遼軍激戰時被亂箭射穿了手臂,但他毫不介意,更加拚命地與敵人廝殺。後來楊延昭被保舉出任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鹹平二年(999),遼國突然南下進犯北宋。楊延昭當時正在遂城(今河北徐水)駐守。遂城的城池很小,又沒有做好防守的準備,得知遼軍來襲後,滿城人心惶惶,楊延昭臨危不亂,從容地組織壯丁配合宋軍守城,同時著手安定遂城人心。當時正值隆冬,他便命令宋軍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光滑的城牆讓遼軍無從下手,隻好撤退。楊延昭每逢作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無不與部下分享。遼、宋兩國的軍民都對他非常敬畏,稱之為“楊六郎”。景德二年(1005),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於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於任上,終年57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後極為悲痛,專門派遣使者將楊延昭的棺柩運回京城,邊地百姓看到南行的棺柩無不落淚相送。楊延昭正處於北宋與遼國勢均力敵的對峙時期,為保衛邊疆奮戰二十多年,深得百姓的愛戴,是北宋前期難得的名將。
功業永流傳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在年輕的時候得到範仲淹賞識,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當時楊文廣接到軍令,要他率29北宋07領部隊在北宋和西夏的邊境地區修築城堡。為防止西夏破壞,楊文廣先放出風聲要在另外一個地方築城,而後迅速率軍趕往真正的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防禦工事。前來騷擾的西夏軍隊看到宋軍壁壘森嚴、準備充足,隻得無奈撤退。不久遼宋邊境烽煙又起,一心報國的楊文廣於是向朝廷提出攻取幽燕的策略,但是還沒等到朝廷回複他便英年早逝了。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能與他父親、祖父相提並論的功績,但是他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精神,沒有忘記收複燕雲十六州、為中原王朝解除外來威脅的軍人使命。
楊業、楊延昭、楊延玉、楊文廣等人都是曆史上真實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前兩位,早在北宋時期就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曾盛讚楊業、楊延昭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皆能道之。”然而積弱的宋朝最終還是亡於外敵,於是宋朝遺民更加懷念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們,楊家將的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廣為流傳。宋元之際,民間藝人們把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評書。到了明清兩代,小說家們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等小說,通過誇張而生動的文字將楊家將的英勇事跡一代代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