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橋兵變(1 / 2)

時間:960先進行周密的籌劃,抓住機遇,當機立斷,忙而不亂,一舉底定形勢,發動一場盡量不流血的政變,是趙匡胤陳橋驛兵變成功的主要原因。

曆史的選擇“千秋疑案陳橋驛,一著黃袍遂罷兵。”清代詩人查慎行的這首《詠史》詩中千秋疑案的發生地——陳橋驛,在開封城東北20裏。後周顯德七年(960),後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此黃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中國曆史在一個小小的驛站被徹底改寫。一個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的封建王朝於此肇端,一部既令人心馳神往又扼腕歎息的跌宕曆史從此開始。

從安史之亂到陳橋驛兵變的205年時間裏,藩鎮割據,戰亂不止,國無寧日,生靈塗炭。特別是在五代十國的動亂年代裏,數十年間,皇帝更換了八姓。哪一個藩鎮統帥兵強馬壯,他就可以做皇帝。“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曆了太久的分裂,飽嚐了足夠的苦難。國家統一,發展生產,安居樂業,已成了人心所向,眾望所歸,這一偉大使命擺在了曆史麵前,待人承擔。

後周世宗柴榮,猶如一顆劃破漫漫夜空的流星。在他即位後很短的時間裏,進行了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麵的一係列改革。由於經濟的恢複發展,使得北方的政治局麵趨向穩定,為封建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他南取淮南,北伐幽燕,就在一個看似蒸蒸日上的偉大時代即將開始的時候,這顆光照黑暗年代的流星隕落了。顯德六年(959),其子柴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這樣一個年幼無知的皇帝是無法繼續完成統一大業的。曆史的指針再次發生了偏移。

手握禁軍兵權的趙匡胤,便當仁不讓地站到了曆史的風口浪尖上,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寫曆史。

黃袍加身陳橋驛

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後周朝廷再次接到了來自鎮、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邊防急報:契丹和北漢合兵南下,意圖中原。宰相範質、王溥和樞密使魏仁浦未加核實,便急匆匆地決定派趙匡胤率殿前司軍北上抵禦。他們不知道,所謂遼軍南侵的消息不過是趙匡胤集團製造的謠言,作為實現改朝換代陰謀的一個步驟。與這個謠言一起滿天飛的,還有“點檢作天子”的說法,孤兒寡母,主少國疑,政出多門,再加上“點檢作天子”的“神符”,怎麼能不引發“身承天命”的都點檢改朝換代的野心呢?就在初一的晚上,趙匡胤率軍出征前到同平章事、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在京巡檢韓通家辭行,韓通之子韓徽懇請父親趁機除掉趙匡胤,以絕後患,卻被韓通製止,後周王朝失去了最後一次機會。整個開封城中的百姓都已經知曉了“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的消息,唯有後周幼主和文臣對此茫然不察。

正月初三早晨,大軍出開封愛景門向北進發。軍中號稱知曉天文的小校苗訓,宣稱看到“日下複有一日”,指稱這是天命授受的預兆。晚上,大軍屯駐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趙匡胤的親近將校聚集謀劃,大家認為:“當今天子年幼無知,我們拚死拚活作黃玉經火龍把杯·北宋玉件琢製前經火燒一下,稱作“經火”,此杯曾經火。杯形呈七瓣花,外圍浮雕一條行龍盤繞。杯把雕成龍頭,口中含珠,雙前爪抓杯口。設計精巧,雕刻精細,極具宋代龍紋造型的特點。

北宋陳橋兵變戰,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點檢作皇帝,然後北征也不晚。”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假意出來勸阻,一麵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麵卻連夜派人馳返京城,讓留守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做好內應,伺機待變。於是,整個軍營便沸騰起來,全軍將士都擁到趙匡胤住處外麵,一直等到天色發白。第二天天剛亮,部分將士頂盔貫甲、手握兵刃,直奔屋內。趙匡義連忙叫醒喝醉了的哥哥,將士振臂高呼:“大軍無主,願立點檢為天子!”沒等趙匡胤答複,有人已經把早已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他身上。大家跪拜磕頭,山呼萬歲,並將他扶上馬,請他回京主持大局。趙匡胤還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己貪圖富貴,想要立我為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