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宋(1 / 1)

北宋是中國曆史上以漢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開封(今屬河南),其創建者為宋太祖趙匡胤。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趙匡胤即位後,仍定都開封,改國號為宋,史稱北宋。經過十餘年的南征北伐,趙匡胤消滅了後周藩鎮勢力的反抗,攻滅了荊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宋太宗趙匡義即位後,招降割據吳越的錢,平定北漢。於是自安史之亂以來,兩百多年的封建軍閥割據局麵基本上結束。北宋疆域東、南臨海,北境以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州市、山西雁門關一線與遼接壤,西北至今陝西白於山、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與西夏、吐蕃毗鄰,西南與越南接壤。

北宋共曆九帝,前後一百六十八年。在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

前期(960~997)即宋太祖、宋太宗統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治者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麵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製度方麵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治長治久安。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一是軍製改革。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調動軍隊,但無統兵權。

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製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采取“稍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的辦法,逐步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韓誌遠教授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製,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經過改革,宋朝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麵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強幹弱枝”,軍隊戰鬥力削弱等消極後果。

中期(998~1099)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統治時期。

這一時期是北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由於實施兩稅法、代役製和租佃製等新的經濟製度,從而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麵積的擴大、鐵製工具製作的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據統計,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北宋戶籍上有523萬多戶,而到宋仁宗嘉八年(1063),北宋戶數已逾1246萬多戶。宋太宗至道二年(996),耕地有3億多畝,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增至5.2億多畝。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製瓷等手工業,在生產規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貿易盛況空前,紙幣的出現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於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三大發明、開發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然而,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量猛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並加劇,使國家財政連年虧空,出現積貧積弱的局麵。對此,宋朝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曆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

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後期(1100~1127)即宋徽宗、宋欽宗統治時期。

這一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階段。由於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的農民傾家蕩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以方臘、宋江先後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不休。與西夏戰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1126),金軍攻占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帝,北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