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說眼見為實,其實很多時候事實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因為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發生的前因後果,而我們要對這件事做出反應之前,一定要把這前因後果搞搞清楚,不要隻相信自己的眼睛,更不要道聽途說。
6.心中有光
小尼姑去見師父:“師父!我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已經多年,每天茹素禮佛,暮鼓晨鍾,經讀得愈多,心中的雜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
“點一盞燈,使它非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通悟了!”
數十年過去了……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聞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人走入其間,仿佛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每做一樁功德,就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於用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而且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
一天晚上,一陣風刮來,吹得她身旁的燈忽明忽暗,於是她站起身來走向窗戶,想把它關上,這時風突然大了,一下子就把房裏的燈全吹滅了。
她在黑暗中開悟了。
其實,外在的燈最多隻能照亮腳下的路,而心中的燈卻能照這整個世界。所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為自己點燃一盞心燈,這樣才不會迷失方向。
這是一家資產過億的企業集團。在采訪集團高董事長的時候,我發現他的桌子上擺放著一隻傷痕累累,鏽跡斑駁的手電筒。董事長手撫著手電筒,講起了一段故事。
那時,高董事長還是小高,在一個國營工廠裏當政工幹部。5年時間,他親眼目睹了這個工廠是如何從興盛一步步走向衰敗的。但無論如何,他沒有想到終於有一天自己的名字會被寫在下崗職工名單上。看著那血紅的紙上烏黑的名字,他頭暈目眩,跌跌撞撞地回到家。
很長時間他都不敢出門,不找工作,也不與朋友聯係。家庭的重擔驟然壓在了妻子身上。妻子在郊區的市場上有一個攤位,丈夫下崗以後,她把攤位收回來自己經營,每天起早貪黑地打理生意。回家的路上要經過一片荒地,沒有人家,沒有路燈,隻有一趟半個小時一班的公共汽車。那天晚上,妻子給他打電話,說自己沒有趕上最後一班車,讓他去接。
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個晚上。他費力地蹬著自行車,妻子坐在前麵的大梁上,給他打著手電筒。夜,漆黑一片,路,磕磕絆絆。妻子一隻手壓在他的手上,一隻手擎著那隻手電筒。“你還是出去做點事吧?”妻子試探著問。他不語,像以前一樣。車子一晃,手電筒滅了,兩個人重重地摔在地上。“你要幹什麼?”他惱怒地問。妻子站起身,打開手電筒,幽幽地說:“天這麼黑,而手電筒就這麼一點亮,但隻要它開著,我們看見的就隻有光——你可不能讓我跟孩子走一輩子黑路啊!”
這句話在他的心裏激蕩了好幾圈,狠狠地撞擊著他。他扶起自行車,把妻子摟在懷裏……
高董事長說,妻子在他最輝煌的時候出了車禍,遺像壓在辦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天天看著自己,她就像那隻手電筒,是自己永遠的愛,永遠的光。
對於出家人來說,心中的光是普度眾生的善念,是光照萬物的忘我境界,而對於生活中的我們,心中的光就是人生的方向,它使我們不至於迷失自己,找到生活的坐標。
7.身外之物
過去,有位忠厚老實的農夫,家徒四壁,僅靠一把鋤頭賴以維生,他對這把鋤頭,總是心存感激,也十分愛惜它。
有一天,這農夫忽然領悟到,自己生命在一天天地老化,鋤頭也會隨著時日消逝而逐漸磨損,所以自己應看開一切,趕緊修行。於是把鋤頭收藏好,剃度出家,並發願:“此生此世如果煩惱不斷,決不罷休。”
說也奇怪,當他聽經聞法,心定下來的時候,忽然想起那和他相依為命的鋤頭,便不顧一切還俗。回到家中,拿起鋤頭左瞧右看,愛不釋手,一段時日後,又回到師父麵前虔求懺悔,然後再出家。又經一段時日,又再還俗,如此來來複複已經6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