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去留無心,寵辱不驚(3)(2 / 3)

一般人的憧憬都伴隨著擔心,而他沒有,所以很順心,不會患得患失,老是計較什麼。

虛無者明白自己的缺陷,並且不打算彌補。他把遺憾留給自己,把完美留給別人。這樣他就更快樂,更自由。

鏡子說:“啊,我真大,我裏麵什麼都有。無數的美女每天都來看我,總也看不夠。美女都嫁給了鏡子,我就是她們的老公。”

空氣笑了說:“當紅顏成白骨,你還做她們的老公嗎?”

鏡子不服氣地說:“總比你好,空空的什麼也沒有。”

空氣微微笑,不作回答。

第二天,空氣一覺醒來,伸了一個懶腰,說道:

“我真快樂,我什麼也沒有。鳥兒在我裏麵飛,飛一會兒就走了。風來雲去,也總是一瞬間。我的一生是自己的,不會被任何人占據。我真快樂,因為我一無所有,所以不會喪失。”

鏡子慚愧地說:“你是對的,老兄。我其實也是空空的,但不如你快樂,以後我要向你學習。”

莊子曰:“以出六極之外,而遊無何有之鄉。”“無何有之鄉”就是“烏有之鄉”,也即虛無之鄉。哪裏是最真實的所在?每個人都是虛空的,每個人都相同。而占據更多虛空的人必將深諳人心,獲得如何使人生成功快樂的真正心傳。

12.從容是一種人生智慧

盤邦禪師說禪時,各宗各派以及各個階層的人都欣然受教。他說的法既不引經據典,也不沉迷於學術討論,他的話是從心底流出的。

盤邦禪師的聽眾愈來愈多,結果激怒了日蓮宗的一位法師,因為這位法師的信徒全都跑到盤邦這兒來聽禪了。

這位法師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心裏很不服氣,決定到盤邦的寺院找他辯論,一決雌雄。

“盤邦禪師,聽說來這兒聽法的無人不崇拜你,服從你,而像我這樣的人就不服你,你能使我服從嗎?”

“到我旁邊來,我可做給你看。”盤邦不動聲色地答道。

這位法師昂然推開眾人,走向前去。

“到我左邊來。”盤邦微笑著說道。

法師走到了他的左邊。

“你最好到右邊來,我們也許可以靠得更近一些。”

法師傲然地向前跨了一步,又走到了盤邦的右邊。

盤邦平靜地說道:“你瞧,你已在服從我了,因此我想你是一位非常隨和的人。”

無論遇到什麼事,我們都可以采取兩種截然相反的方法處理。一種是寸步不讓,據理力爭;另一種是開懷一笑,從容麵對。前者看似精明,後者實則大氣。

有一對夫婦在吃飯時閑談,妻子興致所至,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順耳的話。不料丈夫細細地分析了一番,於是心中非常不快,與妻子爭吵起來,直至掀翻了飯桌,拂袖而去。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細細想來,當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償失的。我們不得不說,他們實在有點小心眼,太在意身邊那些瑣事了。其實,許多人的煩惱,並非是由多麼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來自對身邊一些瑣事的過分在意、計較,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叫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裏,別人說的話,他們喜歡句句琢磨,對別人的過錯更是加倍抱怨;對自己的得失喜歡耿耿於懷,對於周圍的一切都易於敏感,而且總是曲解和誇張外來信息。這種人其實是在用一種狹隘、幼稚的認知方式,為自己營造著可怕的心靈監獄,這是十足的自尋煩惱。他們不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圍的人活得很無奈,於是他們給自己編織了一個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人生中這種過於在意和計較的毛病一旦養成,天長日久,許多小煩惱就會鑄成大煩惱。古代的智者們對此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兩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裏克利斯就向人們發出振聾發聵的警告:“注意啊,先生們,我們太多地糾纏小事了!”以後,法國作家莫魯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們常常為一些應當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幹擾而失去理智,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隻有幾十個年頭,然而我們卻為糾纏無聊瑣事白白浪費了許多寶貴時光。”這話實在發人深思。過於在意瑣事的毛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使生活失去光彩。顯然,這是一種最愚蠢的選擇。

從台灣歸來的111歲老人陳椿有一句話說得極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獄。既然活著,就要活好。”其實,有些事是否能引來麻煩和煩惱,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和處理它。所謂事在人為,結果就大相徑庭。因此,美國的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煩惱的“認知療法”——通過改變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方式和反應方式來避免煩惱和疾病。這就需要我們首先學會從容,換一種思維方式來麵對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