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去留無心,寵辱不驚(3)(1 / 3)

剛上幼兒園的3歲小女孩伊迪絲告訴媽媽,她認識禮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母親非常吃驚,問她怎麼認識的。伊迪絲說道:“是薇拉小姐教的。”

這位母親在表揚了女兒後,一紙訴狀把那位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兒園告上法庭。因為那位母親說,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的東西。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她識讀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想象的能力。為此,她要求幼兒園對女兒的“想象力流失”負責,賠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這件事在內華達州引起了軒然大波。勞拉三世幼兒園認為這位母親瘋了,一些家長也認為她小題大做,甚至連她的律師也不讚成這樣的訴訟,認為打這樣的官司是浪費精力。然而,這位母親卻堅持要把這場官司打下去,哪怕傾家蕩產。

這位母親說:“我曾在去某個東方的國家旅行時,在一家公司見過兩隻天鵝。一隻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另一隻天鵝的翅膀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在較大的一片水塘裏,完好的一隻被放養在一片較小的水塘裏。”

當時我非常的不解,就請教那裏的管理人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剪去一邊翅膀的那隻天鵝,無法保持身體的平衡,飛起後會掉下來;而在小水塘的那隻天鵝,盡管有完好的雙翅,但起飛時會因為沒有足夠的滑翔路程而無法飛走。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於東方人的聰明。但同時,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今天我為女兒的事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勞拉三世幼兒園的一隻天鵝。他們剪去了伊迪絲的一隻翅膀,一隻幻想的翅膀,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隻有“ABC”的小水塘。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無疑是最美的,所以仙崖禪師的“父死,子死、孫死”才是真正的祝福,所以伊迪絲的母親才會為女兒的“想象力流失”感到痛心。

11.“倒空”的虛無

藥山禪師有兩位弟子,一位叫雲岩,另一位叫道吾。有一天,禪師在庭院裏打坐,兩位弟子在身旁坐著,禪師看到院子裏一棵樹長得很茂盛,而旁邊的一棵卻枯死了,就指著院子裏一枯一榮的兩棵樹,先對道吾問道:“那兩棵樹是枯的好呢?還是榮的好呢?”

道吾回答道:“榮的好。”

藥山再問雲岩道:“枯的好呢?榮的好呢?”

雲岩答道:“枯的好!”

這時,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經過,藥山又以同樣的問題問他道:“枯的好呢?榮的好呢?”

侍者回答道:“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

禪師說:“榮自有榮的道理,枯自有枯的理由,我們平常所指的人間是非、長短、善惡,可以說都是從常識上去認識的,都是停留在分別的界限而已,而這個侍者卻能從無分別的事物上去體會道的無差別性,所以才能說出:‘枯者由他枯,榮者任他榮’。”

無差別就會無欲無求,這就是自然之道,就是虛無。

虛無是一種“倒空”的境界。注意,是自己“倒空”,不是由別人來“掏空”。虛無者自己倒空了,所以很輕鬆自在,心裏沒有陰影,身上沒有包袱。

莊子曾經講了一個寓言《醜人有魅力》:

衛國有個相貌醜陋的人叫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想念他而舍不得離去。女人見到他,即請求父母,說:“與其做別人的妻,不如做衰駘它的妾。”

這樣的女人已有十餘人了,而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

從沒聽說哀駘它倡導什麼,隻見他附和別人。他沒有君王的地位去拯救別人的苦難,也沒有錢財去養飽別人的肚子。見識也超不過四鄰,然而,男人女人卻都願意親近他。

魯哀公召見哀駘它,果見他的相貌醜陋得讓天下人驚駭。但不出一個月,哀公便發現他的過人之處。不足一年便十分信任他,決定將國事委托給他。

哀駘它無意答應,也無心推辭,後來他還是離開了魯哀公。

魯哀公悵然若失,問孔子:哀駘它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說:“哀駘它不說話也能取信於人,為才全之人,日夜不間斷地隨物保持春天般的生機,和外物產生和諧的感應。”

哀駘它這種人就是虛無主義者。他的隨和不是小隨和,而是大隨和,所以有大人緣,無論是男女老幼,還是國君,都很樂意與他打交道。而他本人根本就無所謂、無得無失,一切自然。一般人認為虛無者消極,其實剛好相反,真正的虛無者非常積極。他不是一般地“看透了”,或“看穿了”,而是“看出來了”。

人心的隱秘環節被他探明,世界的關鍵骨節被他摸清,因此他走路放心大膽,不會撞鬼。對於他來說,一切都是透明的,毫無遮擋。但他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因此未來還有懸念,因此他也很小心,也像一般人一樣憧憬著可能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