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去留無心,寵辱不驚(1)(1 / 3)

1.容者無敵

義青禪師在尚未正式開示說法前,曾在法遠禪師處求法。有一次,法遠禪師聽聞圓通禪師在鄰縣說法,便讓義青禪師去他那裏求法。

義青禪師極不願意,他認為圓通禪師並不比自己高明,但又不願違逆法遠禪師,便不情不願地去了。但到了圓通禪師那裏,義青禪師並不參禪問法,隻是一味地貪睡。

執事僧看不過去,就告訴圓通禪師說:“堂中有個僧人總是白天睡覺,應當按法規處理了。”

圓通禪師很是驚訝,問道:“是誰?”

執事僧回答:“義青上座。”

圓通禪師想了想,便說:“這事你先不要管,待我去問一問。”

圓通禪師帶著拄杖走進了僧堂,果然看到義青正在睡覺。圓通禪師便敲擊著義青禪師的禪床嗬斥說:“我這裏可沒有閑飯,給隻會睡大覺的上座吃。”

義青禪師卻似剛睡醒般地問道:“和尚叫我幹什麼?”

圓通禪師便問:“為什麼不參禪去?”

義青禪師回答:“食物縱然美味,飽漢吃來不香。”

圓通禪師聽出義青禪師話裏的譏諷,說:“可是不讚成上座的有很多人。”

義青禪師則胸有成竹地回答:“等到讚成了,還有什麼用?”

圓通禪師聽其話,知其來曆一定不凡,就問:“上座曾經見過什麼人?”

義青禪師回答:“法遠禪師。”

圓通禪師笑道:“難怪這樣頑賴!”

隨後,兩人握手,相對而笑,再一同回方丈室。義青禪師因此而名聲遠揚。

俗話說:“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做人,惟有寬大容物才能成就自己。胸襟寬廣,就能夠團結一切人,能夠成就大事。反之,心胸狹窄,容不得他人強過自己,容不得他人輕視自己,很多時候隻會使自己局限於一隅,難以有所建樹。

容人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思想修為,更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一個人越能夠容人之攻——對別人不妥的譏諷之詞不計較;容人之長——對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容人之短——對別人的缺點正確看待;容人之過——對別人的錯誤不記舊賬,其包容心愈大,成就的事業也就愈大。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必須有容人的雅量。反過來講,隻有自己能容人,別人才能容自己。

漢高祖劉邦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安國家,撫百姓,給餉銀,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統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劉邦能夠打敗西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就在於劉邦有容人之量,善用人才。

不僅劉邦,縱觀曆史,具有容人雅量,因容人而成功的帝王將相比比皆是。齊桓公不計管仲一箭之仇,反而用他為相,終於成就霸業。秦穆公不記恨寶馬被人吃掉,反而賜美酒招待吃馬之人;楚莊王不怪罪臣下對自己妻妾的調戲,反而命大家扯冠帶以助其脫困。這些人的容人雅量,無形中都救了自己一命。至今“秦穆飲盜馬”、“楚客報絕纓”仍為後世所傳頌。

此外,藺相如不計較廉頗的侮辱,反而處處避讓,終於感動廉頗,成就將相和的佳話。唐高祖時,諫議大夫魏征曾勸太子李建成早日殺掉秦王李世民,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了皇帝後,不計前嫌重用魏征,終使魏征為其所用,為李世民出了不少治國安邦的良策,成就了史上的貞觀之治……

反之,嫉妒他人才能,不能容人的人也不乏見。最著名的要數曹操和周瑜。名士禰衡年輕氣盛,恃才傲物,對曹操很無禮,曹操很想殺他,卻說:“我殺禰衡這小子,像殺雀鼠般容易。但他頗有虛名,我殺他,會被人以為我沒有容人雅量。”於是曹操借刀殺人,把這燙手山芋轉給劉表,劉表又轉送給黃祖,致使禰衡死在黃祖手裏。周瑜嫉妒諸葛亮之才,多次加以謀害,卻被諸葛活活氣死,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遺憾。

宋僧契嵩說:“其(忍耐)無爭也,可辱而不可輕;其無怨也,可同而不可損。”這就是說,忍耐並不鼓勵人們無原則地逆來順受,更不是為惡行敗德提供肆虐的場所,而是一種手段,雖是一味退讓,但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行善。

容者無敵,能容人,能寬以待人,讓那些有小過或性格、觀點與自己不同的人不難堪,不為人事所累,這才是成功之道。

明僧德清禪師說過:“天地大,以能彙成其大;江海深,以善納成其深,聖人尊,以納汙含垢成其尊,是以聖人愈容愈大,愈下愈尊。”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能夠被人敬仰,受人尊敬,不在於他能力有多高,相貌有多體麵,知識有多淵博,而在於他有寬廣的胸襟,能夠容人之不能。

2.超越生死的境界

每天晚上,雲居禪師都要去荒島上的洞穴裏參禪。

有幾個愛搗亂的年輕人想捉弄一下他,便藏在他必經的路上,等到他過來的時候,一個人從樹上把手垂下來,扣在禪師的頭上。

年輕人原以為雲居禪師必定會嚇得魂飛魄散,哪知雲居禪師任年輕人扣住自己的頭,靜靜地站立不動。年輕人反而嚇了一跳,急忙將手縮回,此時,雲居禪師又若無其事地離去了。

第二天,他們幾個一起到雲居禪師那兒去,他們向雲居禪師問道:“大師,聽說附近經常鬧鬼,有這回事嗎?”

雲居禪師說:“沒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