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謹慎的品格能夠幫助你看到自己的差距,永不自滿,不斷前進;可以使你冷靜地傾聽他人的意見和批評,謹慎從事。反之,驕傲自大,滿足現狀,停步不前,主觀武斷,就會走彎路、犯錯誤。
“小姐!你過來!你過來!”顧客高聲喊,指著麵前的杯子,一臉冰霜地說,“看看!你們的牛奶是壞的,把我一杯紅茶都糟蹋了!”
“真對不起!”服務小姐道歉道,“我馬上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與前一杯一樣,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奶。小姐輕輕放在顧客麵前,又輕聲地說:“我是不是能建議您,如果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有時候檸檬酸會造成牛奶結塊。”
顧客的臉“騰”地紅了,匆匆喝完茶,走了出去。
有人笑問服務小姐:“明明是他土,你怎麼不直說呢?他那麼粗魯地叫你,你不還以一點顏色?”
“正因為他粗魯,所以要用婉轉的方法對待;正因為道理一說就明白,所以用不著大聲!”小姐說,“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則用氣和來交朋友!”
聽到這裏,每個人都笑了,對這餐館增加了許多好感。往後的日子,他們每次見到這個服務小姐,都想起她“理直氣和”的理論,也用他們的眼睛,證明這小姐的話有多麼正確——他們常看到,那位曾經粗魯的客人,和顏悅色、輕聲細氣地與服務小姐寒暄。
我們往往欣賞“理直氣壯”,卻往往忽視“理直氣和”的絕妙之處。常言道:有理不在聲高,更何況你是否有理呢?反過來,對於別人的無知、粗魯,我們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好呢,還是“以柔克剛”呢?別忘了,要用“氣和”交朋友。
一天上午,父親邀傑瑞一同到林間散步,傑瑞高興地答應了。
父親在一個拐彎處停了下來。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他問傑瑞:“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
傑瑞仔細地聆聽著,之後說:“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
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傑瑞不解地問道:“我們又沒看到,您怎麼知道是一輛空馬車?”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輕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謙虛謹慎的品格不僅對領導者來說非常必要,其實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同等重要。我們要學會用謙恭的方式待人接物,就像那個服務小姐所說的:理不直的人常用氣壯來壓人,理直的人則用氣和來交朋友。
14.克製欲望,方成正果
佛陀的時代,波羅脂國有兩個虔誠的比丘。
一天,他們聽說佛陀要在舍衛國大開法筵,演說妙法。二人便相約,一同前去聽佛陀開示法要。
收拾了簡單的行囊,二人便向舍衛國出發了。
炎炎烈日下,二人揮汗如雨地低頭疾行,走著走著,越來越覺得口幹舌燥,但一路上卻沒有發現半點水源,二人隻得耐著口渴,繼續往前趕路。
正當二人走得精疲力竭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一口水井就在前麵不遠處!
二人宛如沙漠逢甘霖般,欣喜地前去汲水。
然而,當他們把水汲出井後,卻發現水中有蟲。這時,其中一位比丘,顧不得水中有蟲,就迫不及待地一飲而下。
而另一位比丘,隻是默然地站立於井邊,喝了水的比丘見狀就問:“你不是也很渴嗎?為什麼現在卻不喝了呢?”這位比丘答道:“佛陀有製戒,水中有蟲不得飲用,飲了即犯殺生戒。”
喝了水的比丘就相勸說:“您還是喝了吧,不然渴死了,連佛陀都見不到,更別說聽經聞法了!”
另一個比丘聽完,不為所動,說道:“我寧可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苟活!”
這位堅持不喝水的比丘就因此而喪命了,但由於持戒的功德力,比丘往生後立即升到天道,當天晚上就以神通力抵達佛所,頂禮佛陀,佛為他說法,便得到了法眼淨。
再說喝了水的比丘,獨自一人繼續趕路,直到隔日才來到佛所,一見佛陀,立刻五體投地、至誠禮拜。
佛陀以神通智能力得知先前發生的事,詢問道:“比丘!你從何處來?有沒有同伴隨行?”
比丘即一五一十地把路上發生的事稟告佛陀,佛即嗬斥說:“你這個愚癡的人!你雖然現在眼睛見到了佛,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見到佛,那位持戒而死的比丘已先你一步來見我了。”
佛陀更進一步說:“如果有比丘放逸懈怠,雖與我同住在一起,也能常常見到我,但我卻不曾見這樣的比丘;若有比丘離我數千裏,能精進用功、不放逸,雖然彼此相隔千裏之遙,而這樣的比丘卻能常常見到佛,而佛也常常得見比丘。”
比丘聽完佛的教導,若有所悟,羞愧地頂禮而退。
佛家認為:“一寸道九寸魔。”說明修煉品德是一件很艱苦的事,必須時刻克製自己的欲望,才能有所收益。理性的克製對一個追求成功的人來說,不是束縛的鎖鏈,而是強韌的護身甲,雖然披掛上它不免有些累贅,但是它能讓你避免誤入歧途,早日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不能克製自己的欲望,雖然也下了工夫,但最終還是會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