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韜光養晦,以退為進(4)(1 / 3)

又過了幾年,慧遠禪師又迷上了《易經》。那時候正是冬天,天寒地凍,他寫信給自己的老師,要求給他寄一些棉衣,但是信已經寄出去很長時間了,冬天都快過去,山上的雪開始化了,老師還沒有寄衣服來,送信的人也沒有任何音信。慧遠禪師用易經為自己占卜了一卦,結果算出那封信並沒有送到老師那裏。他心想:“易經占卜固然準確,但如果我沉迷此道,怎麼能夠全心全意地參禪呢?”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接觸過易經之術。

之後,慧遠又一度迷上了書法,每天鑽研,居然小有成就,有幾個書法家也對他的書法讚不絕口。他轉念又想:“我又偏離了自己的正道,再這樣下去,我可能就成為書法家而成不了禪師了。”於是,他一心參悟,放棄了一切和禪無關的東西,終於成為一位禪宗大師。

的確,花花世界有太多的誘惑是我們很難舍棄的,於是就有了偉人與庸人的區別,偉人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他們有足夠的勇氣來舍棄與自己的追求無關的東西。

孔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到隔壁的鄰居家去。他的鄰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老石匠,一塊塊岩石經過他的刻鑿,便成了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花鳥石刻。

一天,孔子又踱至鄰家,那個老石匠正叮叮當當為魯國一位已故大夫刻石銘碑。孔子歎息道:“有人淡如雲影來去無痕,有人卻把自己活進了碑石,活進了史冊,這樣的人真是不虛此生啊!”

老石匠停下錘,問孔子說:“你是想一生虛如雲影,還是想把自己的名字銘進碑石、流芳千古?”

孔子長歎一聲說:“一介草木之人,想把自己刻到一代一代人的心裏,那不是比登天還難嗎?”老石匠聽了,搖搖頭說:“其實並不難啊。”他指著一塊堅硬又平滑的石塊說:“要把這塊石坯刻成碑銘,就要雕鑿它。”

老石匠說完,就一手握鑿一手掄錘叮叮當當地鑿起來,一塊塊石屑很快在錘子清脆的敲擊聲中飛起來。不一會兒,岩石上便現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蓮花圖案。

老石匠說,如果想使這個圖案不容易被風雨抹平,那就要鑿得更深些,要剔掉更多的石屑。隻有剔鑿掉許多不必要的石屑,才能成為石碑銘。

人生在世,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其實就很不容易了,很多人看上去整天忙忙碌碌,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然而當你問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時,他卻茫然地看著你,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剔掉那些不必要的“石屑”,專心致誌,“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一定會達到目標。

11.生命的底線

佛光禪師為了推動佛教的發展,開創了許多佛教的事業,他的弟子們為了達成禪師的理想,紛紛努力地向信徒勸募,鼓勵信徒布施做功德。

有一次,佛光禪師出外弘法回來,弟子們競相來向禪師報告個人勸募功德的成績,弟子普道很得意地說:“師父!今天有一位大施主,布施了一百兩銀子,他說,作為我們興建大雄寶殿的基金。”

弟子普德聽了,也報告說道:“師父!城內的陳居士來拜望您,我帶他巡禮各處的殿堂,他要奉獻給我們全年的道糧!”

寺中的香燈師、知客師等也都向佛光禪師說明信徒的喜舍之心,不料佛光禪師卻皺起眉頭,製止大家發言,並開示弟子們說道:“你們大家都辛苦了,可惜化緣太多,沒有功德!”

大家不解,問道:“為什麼化緣多反而不好呢?”

佛光禪師道:“把錢財儲存於信徒,讓信徒富有起來,佛教才能富有!不可經常要信徒捐獻這個功德,讚助那項佛事,殺雞取卵,何其愚癡!等到有一天,信徒們不勝負擔,佛教還有什麼護法長城呢?”

佛光禪師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言語,實在值得大家玩味與深思!

佛教所雲的布施,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原則下進行,而且布施者應該細水長流,不可硬性募化。學佛之人,如果有禪,不但為自己想,更為別人想,哪裏能說禪者隻重悟道,不重慈悲呢?每個人都有一個承受的底線,一旦你的要求超出了別人的承受能力,到時候真遇到什麼難題了,想再索取卻也不能了。

秀秀考上大學後,因家庭貧困準備輟學去找工作,是一對老年夫婦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一直供她到大學畢業。秀秀發誓今後做牛做馬也要報答二老的恩情。畢業後,秀秀像孝順的女兒一樣,不斷給二老彙錢,還經常打電話問候。

這一年,老頭得了尿毒症,秀秀傾其所有彙去了5萬元(這已是她當年上大學費用的2倍)。然而昂貴的醫藥費使兩位老人很快變得赤貧,秀秀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後來,不堪重負的秀秀終於在將借來的3萬元錢彙出後,便從此消失了。兩位老人再也找不到她的蹤跡。

其實,不僅善良的心有底線,仇恨的心也有其生命的底線。

唐家和李家本是鄰居,因為一塊宅基地而發生糾紛。爭鬥中,唐家男人被李家打傷了一條腿,從此兩家成為世仇。因為李家勢大,唐家屢屢吃虧,唐家女人因此虔誠信佛,日日在佛前祈禱,希望李家天降災禍,家破人亡。

不可思議的事竟真的發生了。先是李家男人得絕症而亡,接著,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又將李家燒了個精光,最後李家女人也瘋了,隻留下一個13歲的男孩和一個10歲的女孩艱難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