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博士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麵廁所非得繞十分鍾的路,而回單位上更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那兩個“本科生”,憋了半天,心想:“我就不信這本科生學曆的人能過的水麵,我博士生不能過!”隻聽“撲咚”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裏。
兩位同事趕緊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反問道:“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而我就掉水裏了呢?”兩位同事相視一笑,其中一位說:“這池塘裏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樁子正好在水麵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不了解情況,怎麼也不問一聲呢?”
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自己的缺點。你可能覺得自己在某一方麵比別人技高一籌,就自大起來,瞧不起人家。殊不知,人家也有人家的絕活。所以,做人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謙遜的姿態,否則就要吃大虧。
7.從小事做起
趙州從諗禪師,禪風恬淡樸實,人稱趙州古佛。
一天,有個未開悟的僧人問從諗禪師:“我每天都認真參禪打坐,一心一意地想要開悟,可為什麼總是達不到呢?”
從諗禪師說:“你喝粥了嗎?”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從諗禪師說:“喝完粥了?那麼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對於悟者來說,一粥一飯莫不蘊含禪意;對於迷者來說,日常生活是其最大的障礙。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從來都不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小事情。即使常人認為很卑賤的事情,他們也都滿腔熱情地去幹。
隻要能一心一意的做事,世間就沒有做不好的事。這裏所講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謂大事小事,隻是相對而言。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其實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難成功的。
有位智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不會做小事的人,很難相信他會做成什麼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積累起來的。可惜的是,我們平時往往忽視了它,讓那些小事擦肩而過。”
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產生做大事的氣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隻要有益於事業,都要努力做好,用小事堆砌起來的事業大廈才是最堅固的,用小事堆砌起來的工作長城才是最牢靠的。
有位女大學生,畢業後到一家公司上班,隻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瑣碎而單調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掃衛生,中午預訂盒飯。一段時間後,女大學生便辭職不幹了。她認為,她不應該蜷縮在“廚房”裏,而應該上“廳堂”。可是一個普通的職員,即使有很出色的見解,通常也要受很長一段時間的煎熬,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做出能讓別人刮目相看的成績,這樣才能不被人忽視。
曾有一位人事部經理感歎道:“每次招聘員工,總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本科生與大專生、中專生相比,我們也認為本科生的素質一般比後者高。可是,有的本科生自詡為天之驕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別說挑大梁,真正找件具體工作讓他獨立完成,卻往往拖泥帶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卻不小,還瞧不起別人。大事做不來,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覺得委屈,埋怨你埋沒了他這個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幹。我們招人是要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本科生的牌子幹嗎?所以有時候,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相比之下,大專生、中專生反而更實際,更有用。”
這位經理所說的情況,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實在是屢見不鮮。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中國古代就有許多不甘於做小事,一心沉湎於大事的典故。
東漢時期,有一個叫陳蕃的人,年輕時獨居一室,日夜攻讀,打算幹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日,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訪,見庭院荒蕪,雜草叢生,紙屑滿地。便問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我們身邊是不是也有陳蕃那樣的人呢?他們總以為大丈夫處事當不拘小節,誌在掃除天下,殊不知,大事皆由小事而成,小事不願做、不屑做、拒絕做,大事就隻能成為空想。
做人要誌存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從點滴小事做起。如果沒有宏圖大誌,沒有高遠的目標,隻是天天忙碌於瑣事,那樣的人生就會碌碌無為,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個庸人;如果隻有遠大的誌向,而不願意做艱苦的工作,那就會誌大才疏,空泛而不切實際。荀子有一段話就是說這個道理的:積土成為萬仞高山,風雨就從山裏興起;積水成為千潯深淵,蛟龍就會在這兒生長;積累平凡的好事就成為道德,精神因而得到升華,智慧因而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境界就逐漸具備了。所以,不從一步一步開始,千裏萬裏的路程就走不到;不積細小的水流,浩瀚的江海就形不成。駿馬一躍不能跳十步,駑馬拉著車走上十天,所跑的路程就非常可觀,它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搞雕刻的情況也是一樣,如果刻幾下就扔開,連朽木也雕不成,如果勤勤懇懇地刻下去,金石也會刻成漂亮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