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夢先帝駕船伺候 即君位殺戮朝臣(2 / 2)

燕兵初破金川時,宮中火起,盡道上崩。方孝儒聞知,即縗麻①日夜號哭。

及永樂君懸了賞格,鎮撫伍雲,將方孝儒係了,獻至關下。永樂君見其縗絰,因問道:“汝儒者也,宜知禮。朕初登大寶,你服此縗麻,何禮也?”孝儒道:“孝儒先皇臣也,先皇遭變崩逝,孝儒既食其祿,敢不哭臨!至於殿下登大寶,孝儒不知也。”永樂默然,命係於獄。左右侍臣問道:“方孝儒奏對不遜,陛下何不殺之?”永樂君道:“朕在北平發兵南下時,姚國師再三奏道,‘方孝儒好學篤行人也,金陵城下,文武歸命之時,彼必不降而犯上,懇求勿殺之。若殺之,則好學之種子絕了。’朕已應允,故今舍容之,姑命係獄,以觀其後。”過了幾日,朝廷要頒即位詔於天下,命議草詔之人。在廷臣子,皆說道:“此係大製作,必得方孝儒之筆為妙。”永樂因命侍臣,持節於獄中,召出孝儒。仍是縗麻而陛見,悲慟之聲徹於殿陛。永樂見了,親自降榻而慰道:“朕為此舉,初意本欲效周公輔成王耳。奈何成王今不在矣,故不得已,而受文武之請,以自立。”孝儒道:“成王既不在,何不立成王之子而輔之?”永樂道:“朕聞國利長君,孺子恐誤天下。”孝儒道:

“何不立成王之弟?”永樂道:“立弟,支也。既支可立,則朕登大位,豈不宜乎?且此乃朕之家事,先生無過。若今朕既即位,欲詔告天下,使眾鹹知。此豈小故,非先生之筆不可也,可勉為草之。”因命左右授以筆紮。孝儒大慟,舉筆投於地下道:“天命可以強行,武功可以虛耀,隻怕名教中一個篡字,殿下雖千載之下,也逃不去!我方孝儒,讀聖賢書,操春秋筆,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永樂大怒道:“殺汝一身何足惜,獨不顧九族乎?”

孝儒道:“義之所在,莫說九族,便十族何妨!”哭罵竟不絕口。永樂怒氣直衝,遂命碎磔於市,複詔收其九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昔有人題詩,痛之道:

一個忠臣九族殃,全身遠害亦天堂。

夷齊死後君臣薄,力為君臣固首陽①。

永樂既殺了方孝儒九族,忽見欽天監密奏道:“臣夜觀天象,見文曲星犯帝座甚急,陛下當防之。”永樂聞奏,暗想:“降服之臣,何人可疑?”

忽想起昔年袁忠徹細相景清之相,曾說他身矮聲雄,形容古怪,為人必多深謀奇計,叫我當防之。莫非是此人欲犯我?到明早視朝之時,群臣皆在,獨景清一人著緋衣。永樂愈疑之,遂命左右擒之,抄其身,暗藏短劍一口,欲以刺帝。永樂大怒,命擒出剝皮,實以草,係於城樓上。一日,永樂駕過之,忽索斷,景清之皮,墜於駕前,行三步為犯駕狀。其神遂入股庭為厲,永樂①縗(cuī,音崔)麻——古時的喪服。

①“夷齊”二句——夷齊,伯夷與叔齊,傳為商朝孤竹君兩位兒子。周武王伐商紂,代商立周,伯夷與叔齊不食周粟,跑到首陽山,後餓死。事見《史記·伯夷齊列傳》。

愈怒,命族誅之,並籍其鄉。

當時忠臣被殺之外,還有侍郎黃觀。領朝命征兵上江,後聞得燕王已渡江正位,自恨大事已去,乃朝服東向再拜,拜畢投江而死。妻翁氏,在京師聞朝廷有旨,將給配為奴,翁氏遂攜一女,亦投水死。翰林王叔英,征兵廣德,聽得燕兵已入京城,暗想征兵亦無用矣,乃沐浴其衣冠,望闕再拜,拜畢又書一聯道:“生既久矣,深有愧於當時;死亦徒然,庶無慚於地下。”

書畢,自縊而死。妻亦縊死,女投井死。他如各省官員,並禦史曾鳳韶,及臨海樵夫,盡節而死者,一筆如何能寫得盡?隻因永樂這一除異己之臣,有分教:柯枝既剪,漸及根株。不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