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一時失國東入吳 萬裏無家西至楚(1 / 2)

話說永樂既得了天下,又殺戮了一班異己之臣,遂封賞姚廣孝等一班佐命之臣,各個進爵,以酬其從前慫恿扶助之功。姚廣孝等,既遭富貴,又各衣錦還鄉,報答有恩,以酬其塵埃拔識之力。後來姚廣孝終不蓄發娶妻。一日奉命賑濟蘇猢,往見其姊。姊拒之曰:“貴人何用至貧家為?”不肯接納。

廣孝乃易僧服往,姊堅不出,家人勸之,不得已出立中堂,廣孝即連下拜,姊曰:“我安用你許多拜?曾見做和尚不了,底是個好人?”遂還戶內,不複見。廣孝賑濟事畢,入朝複命,未幾而卒。此是後話,不題。

卻說建文一個仁主,同著二十二個忠臣,寄宿在神樂觀中,有如失林之鳥,漏網之魚,好不淒淒惶惶。到了次日,打聽得燕王奪了大位,改元永樂,懸賞格追求效忠於建文之臣,殺戮了無數。建文與眾人甚是心慌,建文道:

“此地與帝城咫尺,豈容久住?可往雲南,依西平侯沐晟,暫寄此身。或者地遠,無人蹤跡。”史仲彬道:“沐西平侯駐紮地方雖遠,然受命分符,聲息與朝廷相通,豈敢匿舊君而欺新王?況大家聲勢,耳目眾多,非隱藏地也。”

建文道:“汝所慮亦是,但沐晟既不可依,則此身將何所寄?”程濟道:“師毋過慮,既已為僧,則東西南北,皆吾家也。隻合往來名勝,以作方外之緣。

倘弟子中,有家素饒,而足供一夕者,即暫駐錫一夕,亦無不可。”建文道:

“汝言有理,吾心殊竟一寬。但居此郊壇之地,甚不隱僻,必速去方妙。”

程濟道:“是,明日即當他往。”

到了次早,牛景先與史仲彬商量道:“師患足痛,豈能步行,必得一船,載之東去方妙。”遂同步至中和橋邊尋船。原來這中和橋,在通濟門外,是往丹陽的旱路,往來車馬頗多,河下船隻甚少。二人立了半晌,忽見一船遠遠而來。二人忙走到岸邊,牛景先不等那船搖到麵前,便大聲叫道:“船上駕長可搖船來裝載?”船上人回說道:“我儂船自有事,弗裝載個。”史仲彬聽見是同鄉聲音,忙打著鄉語道:“我是同鄉,可看鄉情麵上,來裝一裝,重重謝你。”叫還未完,隻見那船早搖近岸邊,跳上兩個人來道:“哪裏不找尋老爺?卻在這裏!”仲彬再看時,方認得是自家的家人。國家中聞知京中有變,不知消息,差來打探的。仲彬與景先見船來的湊巧,不勝之喜,因吩咐船在橋邊,忙回觀報知,就請師下船,且往仲彬家暫住。師與眾弟子皆大喜。但恨二十二人不能同往,又未免惻惻。船中原議定葉楊兩和尚,並程濟一道人與師四人,仲彬、船主,自應隨侍,其餘俱使散走,總期於月終至吳江再晤。眾人聽了,各分路而去。

史仲彬暗暗載師與弟子轉出大江,行了八日,方到吳江之黃溪。仲彬因請師入至大廳,盡率家人出拜。恐正居不靜,遂奉師住於所旌之西邊一座清遠軒內。此軒一帶九間,前臨一池,後背一圃,樹木扶疏,花竹掩映,甚是清幽。師徒四人同居於中,頗覺快暢。過了三四日,相約諸弟子俱陸續到了,大家相聚甚歡。牛景先道:“弟前日過丹陽時,曾撞著一個老僧,見我匆匆而走,因笑道:‘前程甚遠,何用急走,徐行則吉。’弟想其言,深有意味,今欲棄去前名,改為徐行,以應僧言,不識可乎,求師指示。”師點頭道:

“改名甚好,可以漸消形跡。”由此馮改稱塞馬先生,宋和改稱雲門生。

趙天泰此時穿著葛衣,因說道:“我即以衣為名,叫做葛衣翁罷。”大家相聚一堂,雖傷流落,卻也歡喜。建文道:“此地幽雅可居,又得眾弟子相從,吾即投老於此,何如?”仲彬道:“師若不棄布衣菜飯,弟子猶可上供。”

程濟歎道:“世事豈能由人料定,且過兩月再作區處。”建文聽了,也不留意。

不期永樂即位之後,名列奸臣者既已殺盡,乃查各處在任諸臣。暗暗逃去者共有四百六十三人,欲要拿來處分,卻又無大罪。到了八月,方降旨著禮部行文各府州縣,將逃去諸臣盡行削籍,不容複仕。有誥敕者,俱是追繳。

史仲彬是翰林侍讀,受有誥命,該當追繳。早有人報知仲彬,仲彬一時不知詳細,隻道是走漏消息,心甚慌張,忙通知建文。建文也自著忙,因問程濟道:“你前日說‘世事豈能由人’,今果然矣。莫非朝廷不能忘情於我,知我在此,故先追奪仲彬的誥命,以觀動靜,恐還有禍及我。”程濟道:“禍害必無,師請放心。但既為僧,即如孤立野鶴,原不宜久住人間。況此地離宮闕不過千裏,縱使朝廷忘情,亦不安也。”建文聽了道:“是。”即欲遠行。仲彬苦留道:“追奪仲彬誥命,未必為師。請暫寬一日,容再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