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趕山鞭趕不動擋住龍山的那九座大山呢???秦始皇百思不得其解,煩悶不已。他召來了盧生詢問,盧生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隻好問卜。
“龜為卜,策為筮。”盧生極善龜卜,他親自動手,選龜、攻龜、灼契、占龜、占坼,得一卜辭:龍助黿,釘龜山。
盧生解析說:“江湖傳聞,東海龍宮大太子敖甲認老黿精為叔,二者關係甚好。一定是敖甲助老黿精釘住了那九座大山,因此,趕山鞭驅趕不動。”
秦始皇大怒:“朕與東海龍宮無冤無仇,年年祭龍君,歲歲供龍王。敖廣竟然縱子大敗朕的興致,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一定要驅趕天下大山,填平東海,壓扁龍宮。”
敖廣聽完順風耳關於秦始皇揚言要“填平東海,壓扁龍宮。”的稟報之後,大驚失色,急忙派千裏眼傳旨給敖甲,要他設法奪取或毀掉趕山鞭。
洞庭湖龍君得知老黿精和敖甲擋住了龍山之事,感激萬分,特意將二位請到自己的龍宮住些日子,以感謝他倆使洞庭湖免於滅頂之災。
千裏眼來到洞庭湖龍宮,向敖甲傳達了敖廣的旨意。
敖甲與洞庭湖龍君、老黿精商量了一下,認為:趕山鞭既然能趕山驅嶺,那麼,用它來打神擊仙肯定不在話下,奪取或毀掉趕山鞭絕非易事。因此,隻能智取不能強奪。
敖甲探知秦始皇將乘龍舟遊覽洞庭湖的消息之後,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取得趕山鞭的機會,急忙與洞庭湖龍君和老黿精商量辦法,三位議定:掀翻龍舟,奪取趕山鞭。
老黿精仗義的說:秦始皇畢竟是人君,如果淹死了他,天庭一旦查究,難免遭天遣。您二位是正神,不宜出麵做此事。老夫是自修自煉的野仙,也可以說是妖精。老夫不怕遭天遣,此事就由老夫來擔當吧。
柳綠花紅,風和日麗,絲竹聲聲,舞女翩翩。秦始皇興致勃勃的坐在龍舟之上,一邊欣賞湖光山色,一邊飲酒談笑。
龍舟緩緩地向湖裏劃去,不知不覺之中到了湖的中央。
突然,黑雲壓頂,風浪驟起,波翻濤湧,小山似的浪頭一個高過一個、一個接著一個向龍舟撲來。偌大的龍舟就像一片樹葉一樣,在湖麵上起起伏伏左傾右斜,隨時都有可能沉沒。
秦始皇嚇壞了,麵如土色,雙手死死地抓住欄杆,大聲的嘶叫旁邊同樣死死抓住欄杆的丞相李斯,叫他趕快想辦法救駕。
“陛下……陛下,沒有……什麼好辦法。”
“有……有辦法……就……就行。”
“隻有……有一個辦法,可以……試一下。”
“什麼……什麼辦法?”
“陛下……恕……臣無罪,臣……才敢……說。”
“朕……恕……赦……赦你無罪,快……點說。”
“陛下,這……風浪……起得突然,來得……蹊蹺……一定是妖怪興風……作浪。據說……官印能鎮壓……妖邪。陛下……不是……隨身帶著……傳國玉璽嗎……請陛下……把傳國玉璽……扔到湖裏……鎮壓風浪。”
“傳國玉璽……乃神物也。不可……拋棄。”
“陛下……此時此刻,保命……要緊。玉璽……可以……再找一塊美玉……雕刻。”
“這……這……,隻好……如此了。”
秦始皇左胳膊緊緊夾住欄杆,騰出右手伸進袍子裏急急的解下拴在腰間的傳國玉璽,把它投入了湖中。
——————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滅掉了趙國,得到了美玉———和氏璧。天下統一,鹹陽名玉工王孫壽奉秦始皇旨意,將和氏璧精研細磨、奇雕妙琢為璽,其上鐫刻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始皇定其為傳國玉璽。
——————
老黿精正在聚精會神的興風趕浪,冷不防傳國玉璽正好落在他的頭上,一下子把他砸暈了過去。站在不遠處護法的敖甲急忙將老黿精救回了洞庭湖龍宮。
雲開霧散,風平浪靜了。秦始皇驚魂稍定,立馬兒命龍舟趕快靠岸。秦始皇上岸之後,突然想起了趕山鞭,趕忙撩開袍子一看,還好,趕山鞭牢牢地在腰間係著呢。
秦始皇的手摸到趕山鞭時才想起來,剛才在湖中央時,自己怎麼沒有想起來搖動趕山鞭升空呢?唉~,真是的。朕身為堂堂的大秦皇帝,竟然……,唉~,別提了。
傳國玉璽扔進了洞庭湖裏,太可惜了。這,這都怪李斯出的好主意,這個家夥平日裏腦子靈光記性好得很,偏偏在節骨眼上,他的腦子不靈光了。秦始皇在心裏確實有點兒怨李斯了,但又不便說出來。
嗬嗬,幸虧李斯嚇的沒有想起來趕山鞭的事兒。否則,除了秦始皇之外,龍舟上的人都得到洞庭湖裏喂魚鱉蝦蟹了。嗯,說不準李斯想到了趕山鞭,他不想死,故意不說的。
傳國玉璽沒了,大驚了一場,差一點丟了性命。秦始皇的心情糟透了,遊山玩水的興趣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