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的過程往往是一個彼此氣質相互吸引的過程,因此你們有共同的特性,所以一下子就越過鴻溝而成了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觀、價值觀再怎麼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當兩人的親密感一過,便無可避免地要碰觸彼此的差異,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未能如願時,便開始背後的挑剔、批評,然後結束友誼。
未得到時,總想得到;未靠近時總想貼在一起,真正得到和靠近卻又太過苛求。人們總在無意中傷害著自己。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因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所以,對朋友應該真誠坦率,肝膽相照,但要有一定的度,要有一定的彈性,保持適當的距離。
這樣,你們的友誼才能長久保持。
智慧之源
親密過度,就可能發生質變,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過密的關係一旦破裂,裂縫就會越來越大,好友勢必會成冤家仇敵。而現實生活中,牢記這一點的人並不多,以密友相稱的人為了證明一切,把當眾指責、揭露看做一種證明的手段,往往導致友人的不滿。因此,朋友之間的交往要保持適當的度,不能毫無顧忌。有節製有理智的交往才是正確的交友態度。
用舍得換取獲得
人際關係的好壞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影響很大,而每個人也都希望能擁有良好、廣闊的人際關係。要建立良好、廣闊的人際關係,就要有“舍得”
的觀念。因為有舍才有得,不付出而想收獲的人,人際關係是相當有限的。
舍得才能獲得;放下才能去爭取新的目標;忘記才能心寧;寬容才能得眾;反求諸己,做到無念無私,就是踏實自在。因此要學會主動出擊,先去滿足對方的需要。
人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任何事都先想到自身的得失,都先從自己的方麵考慮。因此有時便會想:某人為什麼不先對我打招呼?某人為什麼不請我吃飯,而要請別人?某人為什麼不打電話給我?某人為什麼和我有隔閡?你這樣子想,別人也是這樣子想,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把得放在心上,掛在眼前,如果雙方都不願意先“舍”,那麼這份關係便不可能展開!既是如此,我們應當學會主動出擊,先去滿足對方的需要,為雙方關係的建立邁出第一步。
舍的第一個步驟是主動出擊。也就是先拋棄你的矜持,卸掉你的武裝,向對方展露和平的姿態。接下來就要有實際的行動了。普通的日常寒暄和打招呼看來沒什麼,但如果能在普通談話中加入對對方的關心,那麼這人際關係便會慢慢發酵。當然,你的關心不可帶有刺探的意味,否則會引起對方的警戒,借題發揮最好,例如從工作談起,再擴展到家庭、休閑,慢慢地把對方的心窗打開。但是,光是這樣還不夠,因為這隻能讓你建立一份普通的人際關係,你必須再加入某些成分,拋棄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為對方做些什麼!
這樣才能把人際關係鞏固起來。這就需要你有主動思考的意識,首先要觀察、了解對方的需要,不等對方開口,你就先替他做,他不隻是感謝,還會感到驚喜。例如乙某近期有脫發的現象,甲某出差時主動為乙某從國外帶回來一瓶“生發水”,雖然沒多大效用,但乙某仍然會非常地感動。其次,要共享你的資源,包括物質的、精神的以及人際的。例如你可介紹你的朋友給他認識,把你最近買的新書借給他看,反正隻要對方沒有而你有的,便可和他分享。
這樣不僅滿足了他的需求,還會大大增加他對你的好感。總之,要想有所收獲,獲得回報,就要凡事以他人的利益為先,用你的誠心感動對方,這種舍,就會真的換到得。
智慧之源
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你不必去期待對方是否有善意的回應,但是要知道“舍”是種子,“得”則是收成,有些種子發芽得早,有些發芽得晚,但總是會發芽、會有收成的。因此,要想建立人際關係,就不能坐著等別人自己“送上門來”,而要主動付出。
凡事多替別人想
要說服一個人達到某種目的,唯一的方法就得使他自己樂意去做,而讓他樂意去做得最好方法就是符合他的需要,同時還必須記得人的需要是很不相同的。因此,若想感動別人或獲得人緣,就得先從他的需要入手。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的喜好,在食欲愛好方麵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我們若想通過別人把事情順利的辦成,就必須要設法探索對方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尤其是與你的計劃有密切關係的事情。然後依照著對方的意向去應和他,這樣事情就會好辦得多。
某位作家要舉辦一個演講培訓班,為期一個月,他租用了一家旅館的舞廳作為他的講課場所,但是,當他快要開始講課的時候,突然接到旅館的通知,告訴他舞廳的租金要漲三倍。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他講課的入場證都已印好,分發完了,而且講課的時間和地點也都已印在上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