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如何麵對孩子故意與家長對抗(2 / 2)

(5)說教切忌簡單化:忙忙碌碌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常犯簡單化的錯誤。看到孩子犯了錯誤,往往不講明道理就批評一頓,說完之後又忙自己的事去了。有時孩子糊裏糊塗地不知自己錯在哪,或者孩子也不知所犯錯誤的危害與惡果是什麼,孩子自然就把家長的說教當成耳旁風了。當家長看到孩子的作業又出錯時,不分析原因而指責孩子“你又不用功了”,把孩子的粗心大意簡單地歸結為不用功,這樣,孩子會感到很委屈,因為他真的是用功了,如果家長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及粗心的危害,孩子會樂於接受家長教育的。

(6)不要發脾氣:有的孩子不聽家長的話是在展示自己的權威,有的家長不知道孩子這是為了什麼,於是對孩子大發脾氣,但是往往在孩子的堅持下無可奈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對孩子發脾氣是不當的。家長應當冷靜地分析孩子為什麼不聽自己的話,為什麼要發脾氣,其實孩子的目的是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權威,所以不聽家長的話,逼著家長與自己爭執,而家長也正是像孩子所希望的那樣與其爭執不休。對此,家長可以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可以最終采用的“利誘”,這當然不是明智的辦法,隻能鼓勵孩子下次如法炮製;再有一個方法就是向孩子說明,如果不聽家長的話,就取消下午的活動,並給孩子15分鍾時間做決定,若超過15分鍾,便告訴孩子取消下午的活動,然後家長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間或廚房,獨自安安靜靜地做事,擺出可做可不做的姿態,完全取決於孩子的態度,這樣可以有效地解除孩子的示威行為。不要發脾氣,家長應及時在與孩子的衝突中撤離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愛、感情和友誼,事實上,在發生衝突時或即將被卷入衝突時,從中抽身退出往往幫助我們保持了與孩子良好的關係。設身處地地想,當孩子很有挑釁性時,我們做家長的也很難保持冷靜、友好的態度,我們大約傾向於給孩子一個教訓,讓孩子嚐嚐我們家長的厲害。家長如果真的遇到和以上事件相同的情況,最好從矛盾升級中退出,留下一個想鬧的孩子,他自知無趣,又沒對手,又不好玩,最終隻好放棄。

在大多數這類衝突中,家長應很熟練地馬上從衝突中撤退出來,孩子們的反應是可以預料的,也是很有趣的。孩子們十分依賴於與家長之間的聯係,隻有這樣才能有安全與歸屬感。家長的撤離,留給他們一個孤獨的感覺,這樣的局勢是孩子們很不喜歡的,他們很快會意識到,隻有改善自己的行為才能避免這種局麵,不然的話,家長都不理自己了,那是很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