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如何麵對孩子故意與家長對抗(1 / 2)

1.孩子的“心理抵抗”

孩子出現心理抵抗的原因是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有的家長為了教育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嘮叨,其結果,孩子表麵上不反抗,但是不聽話,無論家長說什麼,他都好像沒聽見,無動於衷。家長這裏火冒三丈,他那裏我行我素。孩子不聽管教是一種“心理抵抗”的表現,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多是由於家長嘮叨的結果。這些家長特別在意孩子的缺點,有點小毛病也不放過,讓孩子盡快改正,還常常提醒他注意別再犯,孩子就慢慢地對家長說的話不予理睬,不當回事了。

一些家長出於嚴格要求孩子的初衷,經常對孩子進行反複說教,實際上是在不斷地給予孩子以相同的刺激,這種嘮叨式的說教使孩子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心理抵抗”。於是,家長的說教不再成為刺激,孩子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或失消了。

這樣的家庭教育存有一定的共性或通病,主要表現有三:

①教育語言使用欠佳。在批評孩子時,家長斥責聲調高而尖銳,語句反複而嘮叨。

②說教簡單化。指責孩子時不講清原因及道理,使孩子不知錯在哪裏。

③“抖籮筐式”的訓教。孩子犯一點小錯,家長就抓住不放,並將孩子以往的所有錯誤重新數落一遍,引起孩子的反感與逆反情緒。

2.防止孩子出現“心理抵抗”

(1)變換不同的教育語言來訓教孩子的同一缺點:對於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詞句來提醒孩子,如“仔細點,不要再當馬虎大王了”,“寫算式時,不要再把等號丟在腦後了”,“瞧你丟三落四的,就剩沒把自己丟了”,“這回考試,把逗號、句號都帶齊了,別又忘寫了”。家長如果利用多變的語言,比反複說“要用心,別粗心”會更有效。

(2)責備語調要比平常說話語氣低沉:低沉的語氣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家長和孩子都能冷靜下來處理問題。低沉的語氣還可以防止孩子哭鬧、撒潑,而且以與平常不同的語調來說話,使孩子感受到與往日不同,喚起他們的注意,側耳聆聽家長的訓導,糾正孩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壞習慣。

(3)讓沉默取代指責:對於具有“心理抵抗”的孩子,不妨改用沉默的方法以取代指責。那些聽慣了家長責罵聲的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後,自然會等待著家長的打罵,如果這時家長真的責罵了,孩子反而會覺得鬆了一口氣,產生“又熬過去了”的感覺,卸下了心理負擔,過後就又忘了。但是,如果出乎孩子意料之外,家長保持沉默,用表情來顯示自己對孩子缺點的不高興,反而會使孩子猜測家長的心態,不知家長何時會發泄怒氣,孩子緊張的情緒會保持一段時間,表現得很乖巧,反省自己的錯誤,捫心自問這樣做,是不是使家長徹底失望了,家長使用沉默這種“對話”形式,用行為來表現責備與不滿,會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家長適時地使用緘默,可以培養出有涵養的孩子。

(4)使用強調性語言:許多家長常無可奈何地說:“每次我說話,孩子都不注意聽,同一件事常常要說上好幾遍,而且同樣的錯誤下次還犯。”對於這種心理抵抗的孩子,家長在訓教前用強調性語言說:“我隻說一遍。”如果孩子未聽見,家長也不要再重複,讓孩子品嚐不聽家長話的苦果,下次他們自然會注意聽了。有些家長不忍心讓孩子自嚐苦果,不停地嘮叨、重複,會使家長力圖糾正孩子的嚐試前功盡棄。隻要家長能養成隻對孩子說一遍的習慣,孩子知道家長不會再說第二遍了,自然會注意傾聽,教育效果也會隨之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