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適當地應用獎勵和懲罰(2 / 3)

②為孩子選擇學習的榜樣。為孩子選擇學習的榜樣,最好是選擇與孩子年齡相近,能力差不多,經曆基本相同,環境相似,是孩子所熟悉的典型人物,隻有這樣才易為孩子所接受、所信服,才容易激發孩子的進取心。如可以在自己的鄰居中找比孩子高一、兩個年級的孩子,讓孩子對照榜樣找差距,但是不要盲目對比,貶低自己的孩子,總以自己孩子的缺點比榜樣的優點,也不要榜樣太多。這樣做的消極作用大,容易造成孩子不服氣或破罐子破摔。不要找同年級的孩子做榜樣,這樣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5.給孩子以鼓勵

(1)經常給孩子鼓勵有助於孩子成功:心理學家在比較高成就動機與低成就動機的孩子其家長教養方式的差別時發現,高成就動機的孩子除了從小接受成就訓練與獨立訓練外,家長對孩子成就行為的態度也非常重要。這種家長往往對孩子的成就評價較高,經常給予鼓勵與讚賞。他們采取的是溫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限製少,當孩子達到要求時,家長常表現出一種親情,如擁抱、親吻等;相反,低成就動機的孩子其家長多采取管製式或命令式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限製過多,或對孩子采取縱容的態度。

肯定孩子的成績不能與指出他們的不足扯到一起去。如果下班後回家的家長無視孩子已經把飯桌擦淨了、盤子刷完了的事實,而為垃圾桶沒倒而喋喋不休,孩子可能會想,“真沒勁,總是要求那麼高,我白幹了,媽媽隻會挑剔我的毛病。為什麼她總是不滿意?做什麼都沒用。媽媽對於自己什麼都看不見,他們總是隻看到我的不足”。家長這樣的舉動讓孩子非常沮喪,以致完全放棄做好事的努力。

如果家長先認可他的成績:“孩子,謝謝你,你可真了不起,把飯桌擦淨了,把盤子也刷完了,非常好。”過一會兒再說:“寶貝,等會兒能不能把垃圾桶倒出去,我知道你已幹了很多了,請把最後一件事完成了,這樣才有始有終。”孩子會想,我即使沒把所有的事都做好,家長也同樣看到了我的成績。

一個從不洗衣服的孩子,有一天主動地把自己的一件汗衫洗了。盡管他用了太多的洗衣粉與水,我們不要先批評他浪費洗衣粉和水,要肯定他終於動手去洗衣服了,可以建議下次多放幾件衣服進去一起洗,這樣不至於倒掉太多的洗衣粉和水,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在家長的頭腦中應很清楚地意識到,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與勞動精神比多消耗一些物品重要得多。

成功的人總是看見杯子裏自己所擁有的半杯水,而不是杯子的一半是空的。這些人總是為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的每一步而感到欣慰。而我們中間的一些人卻是天天為自己的過失而歎息,看不到杯子裏已經有半杯水,因此非常不滿足,對空著的那一半耿耿於懷。我們需要的不但是對孩子,對自己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也要肯定,這樣對未完成的事情,才會更有信心,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多。對孩子的表現也一樣,看到孩子已經有的成績,不為孩子的不足歎息,在表揚的同時,鼓勵孩子進一步做好。

(2)表揚孩子時不應與愛不愛孩子聯係起來:有的家長在孩子幫助自己幹家務的時候除了讚揚自己的孩子外,還告訴孩子自己是非常的愛他們,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好的做法。當我們用表揚來刺激孩子去做好事,並將愛他與他做好事聯係起來時,我們要考慮一下這樣做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孩子的努力,給他們以鼓勵,但不應將孩子是否做了一件事聯係到是否愛他,這樣的話孩子會想,“家長愛我隻是因為我洗了衣服,如果我不洗衣服,她還會愛我嗎?而家長不愛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產生這樣一個印象,他們的好壞取決於他們是不是按家長所希望的來做。因此,孩子認為他們隨家長的心願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孩子長大後,他會按照別人的意見來調整自己。別人告訴他做得好,他自己的感覺就好;別人批評了他,或是忽視了他的成績,他自己的感覺就不好,覺得不公平,太可憐了,沒有人會欣賞他,對自己本身的價值產生懷疑。他們的情緒會很不穩定,總是被他人的態度與評價所左右。

(3)不應隨意給予物質獎勵:還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做家務活,則獎勵幾塊錢作為零花錢,這種獎勵可能使孩子感受到很多獎勵,但也得到一個錯誤的結論,即如果他幹一點好事就該受到物質鼓勵,如果下次他又幹家務活兒,家長並沒給他零花錢,孩子馬上就決定,下次不幹了,因為他沒有得到應有的獎勵,這就產生了對獎勵的依賴。家長的行為把孩子培養成了為獎勵而工作的人。他這輩子總是在說:“我做了好事,給我獎勵。”多做一件好事,要多得一點兒獎勵,做了一件大好事,要得更大的獎勵,這樣,就將做好事的出發點建立在要獎勵上麵,缺乏主動、自覺的精神。因此,這種獎勵是有壞處的,而不是有益的。

(4)不可表揚過多:即使簡單的表揚也非時時處處可以運用,如果孩子是個要求盡善盡美的孩子,家長表揚他把衣服疊得很整齊,他會認為你在嘲笑他。他會認為:“我根本就疊得不好。”他可能因此而負氣,一天不理家長。你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表揚了孩子,他反而大發一通脾氣,因為你還沒察覺孩子在與別人競爭,他認為自己永遠趕不上別人,永遠達不到家長的要求。那麼,家長對自己的表揚是在低水平的基礎上,並未將他放在與別人同等的水平上進行評價;對此他會認為傷他的自尊心,而且覺得家長是不公平的。

(5)鼓勵不同於表揚:當家長鼓勵孩子時,應幫助孩子認識他們自己的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就他做的某件事進行鼓勵,那麼接受鼓勵之後,他會幹得更好更多。而表揚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它所傳遞的信息是因為你做了某件事,我才愛你,認為你是好孩子。這種愛是不利於樹立孩子們的自信心的。

(6)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其他孩子的長處比:許多家長常常犯的一個錯誤,總是拿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與其他孩子比,家長常用的指責是“你的成績為什麼總這麼糟?而別人總是得到好成績,你為什麼不能像別的孩子一樣,你的學習環境哪一點比別人差?你就是太懶,總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講,你是我們家的恥辱。回房間去好好想一想,再來跟我談,我不想看你這個樣子。”這樣促使孩子與其他人相比,就總感到自己像個醜小鴨,情緒總是不高,這時孩子是多麼需要得到鼓勵。而家長不但沒能給孩子以鼓勵,反而使其陷入更加泄氣的境地。

在這裏家長犯了幾個錯誤。首先,家長對孩子一點信心都沒有;另外,家長的態度使得孩子放棄努力,認為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然後家長又告訴孩子,她為自己的孩子感到慚愧,使得孩子更加認為自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在家長心目中沒有地位,不受喜愛,變得情緒更加低落;最後家長又表揚別人,並拿別人與自己的孩子比較,使得孩子對自己的能力更加懷疑。在這裏,家長給孩子設立了太高的目標,使孩子望而生畏,認為自己怎樣努力都不能使家長滿意,對他的自信心樹立又加了一道障礙。家長或許以為對孩子的指責,以及用使孩子感到羞愧的辦法可以產生一種刺激,是一種鼓勵,好讓孩子發奮起來,同時將孩子與別人相提並論以促使他們之間的競爭,以此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是,這種辦法對一個從小缺乏鼓勵,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隻能使其感到更加無能為力。

如果要想鼓勵孩子,家長最好的辦法是不要再把他與別人作比較,任何比較都是有害的。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從他自己實際的基礎上發展,而不是作別的孩子的複製品。如果家長對孩子本來就沒有太大信心,還要不時地表現出來,那麼實際上是不可能幫助孩子進步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是將孩子與其他孩子的進程分開,停止對孩子與周圍人的成績做比較,並關注孩子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讓孩子明白無論自己的學習成績如何,隻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

(7)不要要求過高: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性很強的世界裏,無論在學校學習的時候,還是在公園玩耍的時候,都可以感覺到競爭的存在。在一個競爭性很強的環境中生存的人,就會不斷地體驗到兩件事,即成功和失敗。家長應考慮的是,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們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壓力有多少。許多孩子競爭力不強,常常能夠追尋到家長身上,因為他們給孩子的標準和要求設得太高,而且他們經常地批評或者責怪孩子,已經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損傷,所以孩子就開始向下滑行,難以停止,一個失敗接著另一個失敗,直至他們的自信心完全崩潰。

有的家長自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這樣的家長經常對孩子提出要求和批評,而不是鼓勵。漸漸地,孩子覺得非常喪氣,所以每次家長對孩子講自己有什麼事情做得不對,或應該做得更好時,孩子也認為自己是個笨蛋,蠢得要命,從來沒有任何事情能做對的,他會沮喪極了,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失敗的孩子。

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家長則對孩子說:“你並不笨,也不傻,爸爸和媽媽都很喜歡你,你是個好孩子。”說這些話是出於家長對孩子的愛,但對這個孩子說這些話,是最糟糕的辦法。這些話對孩子起不了一點好的作用。家長應該這樣講:“你這樣看待自己,我覺得很難過。其實,我根本沒有覺得你是一個笨孩子,你很聰明。”毫無疑問,這個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問題,家長能夠幫助他的唯一辦法是鼓勵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幫助保持他的自憐心。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可以設置一些能實現的目標給孩子去做,當他成功了,不要一鼓腦地給他許多讚揚,或者告訴他,他有多麼的偉大;相反,應該對他說:“你現在這樣做,就對了。你現在一定覺得很高興,看起來,多做一些努力,還是有效果的。”這種話,對孩子將有很大的鼓勵作用。

家長對孩子的鼓勵性態度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就水平。當家長在看到自己孩子沒有達到預定要求時,切忌急躁,要鼓勵孩子繼續努力;當孩子達到家長要求時,家長更要鼓勵孩子,如表揚、讚賞、獎勵等。這有助於確立孩子不斷追求成就的自信心。

6.懲罰的誤區

許多家長對孩子不滿意進行懲罰時,對孩子進行精神上的虐待,如在人格上攻擊孩子,或者是對孩子長期不理不睬,不與孩子交流,尤其是不進行精神上的關心與愛護。愛的另外的一個方式是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有的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較好的物質生活,就是對孩子的愛。現實生活中常常有許多孩子講,雖然家長給了他們吃的、穿的和優越的生活、學習條件,但同家長在一起時依然覺得冷漠、疏遠,有時甚至感到孤立無援。其實,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精神上的溝通與支持,這些甚至比物質生活更為重要,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這樣的溝通在孩子的教育中也占重要的地位,這種溝通是在親子之間平等民主的立場上進行的交流與溝通,是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這是非常必要的。保持心理接觸的基礎是家長對孩子生活的真誠關心,是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問題,即使是最幼稚可笑的問題,也真正地感興趣。家長是孩子最重視的傾聽者,這樣的家長往往會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7.少用懲罰

很多家長習慣於用批評、懲罰、說教來使孩子變好,其實鼓勵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有的孩子總是給家長找很多的麻煩,經常是一會要待在家中,接著要求出門,一會兒又改變了注意,要求回家,或者是在家中無人的時候破壞家長的物品。家長對於這樣的孩子感到很生氣,經常給孩子懲罰。其實孩子的表現可能是對家長經常忽視自己的一種反抗和報複,如家長經常是因為工作忙而沒有時間來與孩子交流玩耍,也可能是孩子為了在家長的麵前表現自己,尋求注意。對此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自己的問題,並應當與孩子進行細致的談心,理解孩子被忽視和不受重視的感受,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這樣的處理方法也比單純的懲罰更有效,最終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可以感受到家長是愛自己的。

8.適當體罰

一些年幼的孩子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知規矩,小學低年級孩子中有的仍然如此,甚至變本加厲,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撒謊、罵人、在客人麵前無理取鬧等。這些行為的出現,多數是由於家教有失所致,孩子認為以無理取鬧的方式最終能達到目的,使大人聽命於他。事實上,正是大人的嬌慣強化了孩子這種隨心所欲的習慣,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即使在客人麵前也不例外。

對這樣的孩子光打行不行,即“棍棒教育”是否能行?實際上,大多數兒童教育專家提倡對孩子的教育應以表揚、鼓勵為主,但並不否定必要的懲罰,也就是說,偶爾使用包括一定的體罰在內的手段來教育孩子也是可以的,這可讓孩子把自己受罰的行為與挨打的後果聯係起來,從而學到良好的行為規範,克服不良行為習慣。

對孩子施行的體罰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不能成為家常便飯,體罰大多是打孩子幾下,在使用這一方法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不能在孩子身上亂打:在孩子身上亂打,不顧首尾,一氣之下往往出手很重,結果使孩子受傷。一般來講,要打孩子的屁股,且不能打得太重,也不能讓孩子感到不痛,既對孩子的身體沒有傷害,又使他接受教訓。

(2)打孩子時,一定不能在氣頭上:這樣容易轉為一種發泄,而非僅僅為了製止孩子的不聽話行為。這樣孩子抵觸情緒過高,不能看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之處,而隻看到家長在對自己展示權威,不認為是由於自己犯了錯誤,應受懲罰,更不想在將來改正錯誤,所鬱積在心裏的盡是對家長的不滿,抵觸情緒一旦形成,就會發展為敵對態度,一旦有機會定要同家長較量較量。

(3)打孩子要在錯誤事件的當時:家長打孩子時,是為了製止他們的行為發展而不影響當前的局勢,如果事件已經發生後,或者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或者是事件過了一段時間,這時孩子並沒有犯錯誤,就沒有必要以體罰來懲罰孩子,這種時候打孩子的行為會令家長在事後覺得很不明智,而且也不利於孩子接受教訓。正確的做法是,應采取更緩和的步驟,試著與孩子聊一聊。如果是有客人在的時候,孩子無理取鬧,而且家長正在與客人進行重要的談話,這時家長可以打孩子幾下,逼使他停止無理取鬧,也使他懂得這樣做是為了讓他明白一個道理,對他人的禮貌和尊重,以及孩子的行為應遵守的限度與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