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確的獎懲態度
(1)孩子犯錯誤後,要堅持說服教育,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家長對孩子犯的錯誤,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驚慌失措,並在孩子麵前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或是在許多人麵前出他的洋相,如“他現在是個壞孩子了,大家都不喜歡他了”,甚至痛打一頓。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不僅不能使孩子接受教育,相反會使他因產生恐懼心理,或是產生“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對立情緒。正確的態度是既要抓住不放,又要謹慎對待,先要了解情況,在摸清情況的基礎上,堅持耐心說服教育,幫他分析所犯錯誤的危害,並使他懂得做錯了事要勇敢地承認,改正了還是個好孩子。
(2)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不能過分嚴厲:當孩子提出某種看法,不要因為與家長的想法相左就斷然否定。有時做家長的需要轉換一下視角,從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體驗一下他們的處境,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症結,或者理解孩子的想法。過分嚴厲刻板的做法是有問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最出色的孩子往往不是那些被家長管得死死的孩子。有些家長也許會認為,是這些孩子本身素質好,其實,很多孩子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3)孩子並非是盯得越緊越好:孩子天生就有一種主動好學的勁頭,做家長的,有時應該放鬆一點,讓他們自己去嚐試、去摸索,打翻點東西,蹭破點皮,並不可怕,怕的是漸漸磨滅了孩子的求知欲。管得太嚴的孩子,往往缺乏主動性,即使他把一切做得好好的,也隻是為了應付家長,為了博得周圍人的歡心,而不是為了他自己。所以,這樣的孩子一旦到了一個需要他發揮自己能動性的場合,往往會不知所措。
2.獎懲失度的弊端
獎勵是對孩子良好表現的認可與賞識,而懲罰則是對孩子錯誤行為的阻止與警戒。恰當的獎懲不但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還有助於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親情。但是,獎懲要講究原則,講究尺度,否則就會事與願違,事倍功半。獎懲是家長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強化手段,當孩子的言行符合家長的要求時,就給予孩子以表揚,鼓勵孩子這種好行為,當孩子的言行表現違背要求時,家長就給予孩子批評,以抑製孩子壞行為的再次出現。但是,許多家長卻不懂得一個道理,獎懲隻有被恰當使用,才能發揮其真正的功效,如果家長隨心所欲地濫用表揚與批評,往往會對孩子個性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有的家長在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對孩子的要求是非常嚴的,但是在自己高興的時候,則孩子怎麼樣都成,這樣有時弄得孩子無所適從,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已經懲罰了孩子,他們說“我們打孩子啊”。他們認為懲罰就是打孩子。這些都是對處罰的濫用。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從來沒有讚美,認為孩子做對了就不必說,錯了才能說,這樣家長從來沒有表揚過孩子,孩子認為自己做得再好家長也不會滿意,而且還感到家長不愛自己,從而造成孩子的自卑感非常強烈,產生人格上的問題。
不當的懲罰不但不能起到警示作用,反而會產生負麵效應,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充滿厭惡、蔑視甚至反抗。明智的家長總是能做到當賞則賞,當罰則罰,賞罰得當。
3.正確的獎勵
家長應更多地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要,盡量采取積極的正麵引導,切忌胡亂地獎勵。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物質激勵,物質激勵並非萬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他人的認可與讚同,過多的物質獎賞或許會挫傷孩子的信心與自尊。
有些家長求好心切,常喜歡在獎勵之後提出批評或要求,有時這種批評不為孩子所接受,親子間還會因此引起爭執,可以使一件高興的事最後變得不歡而散。這種獎懲混淆不清的方式,非但無法收到鼓勵的效果,反而易招致怨恨,導致親子關係的破裂。所以,家長在獎勵孩子的優點時,語氣應該肯定,不要將責備與讚許混淆不清。對於孩子在考試中取得的好成績,家長應當及時給予肯定,表示讚許,不應當在讚許之後再批評孩子,因為這種批評在此時是不恰當的,隻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並且會不知道究竟應該怎麼樣才能得到家長的讚許,有的孩子甚至錯誤地認為,即使做得再好家長也不會滿意的。這樣的話很容易使孩子放棄努力。
有的家長是非觀念不夠明確,不管孩子幹了什麼,說了什麼,毫無原則地一概表揚,孩子心目中也漸漸地沒有了是非觀念,變得隻愛聽好話,不愛聽批評,變得愛虛榮,易驕傲。
“獎賞”是強調接受孩子的行為,“懲罰”則是製止孩子的行為。如果獎懲不分的話,孩子對行為的認定和學習,勢必就跟著擺蕩不定,無所適從了。對於孩子的行為,家長準許或否決的提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長的態度模棱兩可,好像是在稱讚,又好像是在責罵,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又如何談得上遵循呢?
要提高獎賞的層次,借以避免有形物質獎賞的弊端。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時,家長所給予的獎賞等於鼓勵孩子,“這種行為是對的,繼續!”再繼續獎賞幾次,這是為了增強孩子對這種好行為的印象,接著家長就應該停止如此的獎賞,視這些行為是孩子應該遵守的,而他也漸漸地無須再依賴獎賞,就能持續下去。家長如果不提高獎賞的層次,孩子會形成被動、欠缺動機的人,凡事都要有功利才會去做。
家長對孩子的讚美需要有一定的建設性,而不是評價式讚美,因為孩子經常體驗到,評價式的讚美是一種威脅,它帶來的是恐懼與不安,而不是快樂和歡愉。評價式的讚美是這樣的,如“你能把家裏的衛生打掃得這麼幹淨,你真好”,在評價式讚美的壓力下,孩子常顯得局促不安,而且多半會轉而進行自衛或幹脆逃避。他們感到這種讚美用意是在改變他們或譏諷他們,故而憎恨其企圖、拒絕接受這種評價。建設性的讚美是描述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成就以及觀感,不評價個性或判斷品格,如這是誰幹的,家裏真幹淨,媽媽太高興了。
(1)家長讚美孩子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孩子的行為值得嘉許時,讚美一番,讓孩子知道家長注意到了就好。
②不要事事讚美孩子,否則一不讚美,孩子就會擔心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情。
③完全不讚美孩子也不好,要是孩子的行為偏差需要大力矯正的時候,家長尤其要注意孩子的行為,一旦看到孩子有所改善時,就要讚美他,讓孩子知道他並不是無藥可救。讚美並不一定要用文字語言,肢體語言也不錯,一個微笑,點一點頭,眨一眨眼,摟抱一下,都是很好的方法。
④讚美的理由要讓孩子清楚。如果爸爸說“真是個好孩子!”孩子聽了會不知“好從何來”。所以,爸爸最好說“洗碗的時候,不但快,而且很小心,真是個好孩子”。
家長要經常地讚美孩子,因為讚美能激發孩子的進取心,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鼓勵孩子發揚優點,不斷進步。然而,隻有溫和、適度的讚美才能使孩子茁壯成長,熾烈、過度的讚美卻能把孩子傷害,同樣,家長過多地使用讚美,也會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確立與發展產生許多負效應。
(2)過度讚美的不良效應
①過度的讚美會使孩子形成盲目驕傲自大的人格品質。孩子在年幼時,自我評價能力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他們對自己言行好壞的評價是以外在評價係統為參照的,家長說好就是好,家長說壞就是壞。因此,家長對孩子評價的恰當性直接影響到孩子自我評價能力的準確性,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讚揚言過其實、過分誇大,頻繁使用,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完美無缺,使孩子漸漸形成自以為是、得意忘形、自傲自負的不良品格,而一旦在生活中發現自己並不是家長所認為最好的時候,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甚至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有時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甚至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家長實事求是的讚美,可以使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
②經常性的讚美會造成孩子行為自覺性差的人格品質。家長在使用讚美時常常意識不到,過度的讚美容易使孩子為了得到讚美而表現好,這種好的表現並非是自覺自發的,而是為了某種目的,是具有一定功利性質的目的,使孩子養成自覺性差,看他人眼色行事的習慣,做任何事都要外力推動,長大後個性表現傾向為他人取向,使自己的言行表現受製於他人的讚揚,當麵對沒有任何獎勵措施的行為時,他們往往沒有積極性與主動性,功利思想嚴重,甚至會發展成為“兩麵派”,人前一個樣兒,人後一個樣兒。一旦沒有家長的監督,沒有讚揚的出現,他們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甚至做壞事,導致孩子形成陽奉陰違的不良品行。
③過多的讚美會使孩子經受不住批評與挫折。我們常聽到家長稱自己的孩子是個“順毛驢”,隻許表揚,不能批評。這種現象往往是家長教育獎勵措施過多造成的。這種孩子不能麵對失敗、不能抵抗挫折的打擊,心理承受力差,長大後就難以經受得住人生旅途中的風風雨雨,變得脆弱、退縮、逃避。
(3)獎勵要注意的事項:獎勵要慎重、正確、講究分寸。家長對孩子評價過高,獎勵過重,容易使孩子驕傲自滿,故步自封;評價過低,獎勵不力,則會使獎勵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獎勵也要講究時機,獎勵過於頻繁,則會降低獎勵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起不到激勵的作用。獎勵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在孩子的成長中,應該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精神獎勵的效果比物質獎勵的效果更好。方法有全家對孩子的祝賀;或給孩子獻花,留影紀念;或帶孩子出去旅遊;或給孩子建立一個光榮冊,把孩子的獎狀和各種的榮譽冊保存起來。這會激起孩子的榮譽感、自尊感,更能夠提高其學習等的積極性。金錢也可以用作獎勵手段,但要少用,還應注意不要獎勵太多的錢,隻要能起到正麵激勵效果就行,如給孩子買文具、玩具、圖書等。最好不要使用單純的物質手段,以免使孩子產生為滿足某種物質欲望而去努力的思想。
②以金錢為獎勵手段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理財和節儉。可以讓孩子了解家裏的收入(家長的工資、獎金、其他收入)和支出(日常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支出等)情況,了解家長掙錢不容易,讓孩子學會珍惜家長的勞動所得。家長還可以給孩子建立一個銀行賬戶,將孩子的獎金儲存在銀行裏,可以讓孩子自由支配,但是大的支出需要得到家長同意,或者是在孩子急需用錢的時候備用,如在他上大學,需要大量金錢時取出。這樣不僅讓孩子養成了節儉的習慣,也學會了理財的本領。
③金錢獎勵要適度、適時。家長對孩子的金錢獎勵要適度,必須是很優秀的行為,才能獎勵。另外,獎勵的時間也要恰當,應當在恰當的時機給予獎勵,如孩子取得成績後,或者是在迫切地想獲得一個學習的用品,如孩子想買一台電腦,正在積攢錢,家長獎勵的錢可以使孩子提前實現自己的心願,獎勵的金額不能太大,但必須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就需要家長在平時少給孩子錢,尤其是不能給較多的錢,隻有這樣,才能發揮金錢獎勵的較大的效用。
④少給孩子金錢的許諾。不要用金錢的許諾來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不要跟孩子說,你隻要考了第一,我就獎勵你200元錢。這種許諾多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其影響,喜歡動輒拿金錢衡量事物,喜歡與同學攀比,而不是比學習成績、比進步、比勞動,有的孩子甚至學著以金錢做交易,如花錢請孩子替自己寫作業和做值日。
4.正確激勵孩子的方法
(1)激勵是一種教育藝術,要用得恰到好處:家長以美好的前途相誘,激勵孩子前進,激發其進取心和喚起其前進的動力,這是一種方法,但隻是一個簡單的方法。僅以前途相誘,而且又將前途簡單化地理解成多賺錢,這就非常不可取。其實,激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可以表揚孩子,和顏悅色地說出你對孩子的理解和信任等,以美好的前途來激勵孩子時,可以將孩子現在的努力與未來的發展前景聯係起來,特別是與孩子的理想、孩子的興趣等聯係在一起,這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孩子幼小的心靈就像一塊白紙,家長的每一種教育措施都會在這塊白紙上留下痕跡。孩子因為年齡小,所以他們的可塑性很大,受家長的影響尤其大,所以家長不正確的教育措施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是長久的、巨大的。因此,家長要經常學一點激勵技巧。
①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的價值一般可分為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是指個人為社會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個人價值則是社會對個人貢獻的承認,個人從社會索取的報酬等。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二者缺其一都不能構成人的完整的價值。如果要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大小,僅看他能賺多少錢,那是片麵的,因為那僅反映了人的個人價值,而沒有反映人的社會價值。隻有這個人對社會是有益的,則其社會價值就大,尤其是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大小時,主要還應看他對社會價值的多少,看他為社會做了多少貢獻。
②樹立正確的前途觀。一個人的前途也不僅僅在於賺多少錢,同樣還要看他能為社會做出多大貢獻。說一個人有美好的前途,這個人在未來的發展中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其價值,不僅僅在於能賺多少錢,還包括個人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潛能、能否實現他的理想、做他感興趣的事業、所做的事業是否對社會、集體、家庭、個人有利等。
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和前途觀,則可以此來對孩子進行激勵。
(2)家長要善於運用激勵技巧:家長要善於運用激勵技巧,從外部給孩子以適當的刺激,並使孩子內化為自覺的行動,才能使激勵措施發揮作用。
①做孩子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一個家長想讓孩子在學習上取得進步,就要在家庭中營造出一個學習的氛圍,家長也要刻苦和努力地學習。家長的刻苦努力,頑強拚搏,堅持不懈,積極進取的精神,可以成為孩子學習上的榜樣,如果家長在家中玩麻將、看電視,不學習,那麼孩子也沒有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