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孩子個性特征的重要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並根據孩子性格中的弱點來進行教育。人的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在後天環境教育下,人的性格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例:
有一位女孩,經心理學測定其性格為多血質類型,但在學校裏卻表現出膽怯、孤僻、羞澀、煩惱和愛哭的抑鬱質特點。在學校的配合下,通過幾年有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引導她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對她委以重任,選舉她做班幹部。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個女生的膽怯、怕羞、孤僻等特征消失了,顯現出主動性、獨立性、堅韌性的良好氣質特征。
評價:
(1)不同性格的特點:外向性性格的特點是注意外界所發生的事情,追求刺激,敢於冒險;無憂無慮、隨和、樂觀、愛開玩笑、易怒也易平息,常不假思索地行動;有與別人談話的需要,好為人師,容易衝動;喜歡變化,有許多朋友;善於交際,不喜歡獨自學習。而內向性性格的人,往往與外向性性格的特點相反,傾向於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內,內省,遇事先做計劃,三思而後行,嚴格控製自己的感情,很少有攻擊行為;性情孤僻,生活有規律;對書的愛好甚於對人的交往,因此總是在家中看書而不出門,除親密朋友外,對人總是冷漠,保持一定的距離;很重視道德標準,對自己要求嚴格,但有些悲觀;安靜,不善交際。在現實生活中,外向性性格與內向性性格者的比例差不多,外向性性格的人占1/3,內向性格的人占1/3,還有1/3的人性格為中間性的,介於內向和外向性性格之間。
(2)對待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內向的孩子,切勿采取急躁粗暴的態度,或以為孩子是遲鈍、愚蠢,否則,會妨礙孩子潛能的發揮;而對活潑外向的孩子,也不能天天讓他們靜靜地坐著,要讓他們有機會消耗他們的能量。家長要注意發展孩子的個性,讓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對孩子的教養過程中,要注意發揮孩子的特長,揚長避短,使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不要與別的孩子進行攀比。
(3)不存在一種適應一切孩子的教養方式: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並不存在一種適應一切孩子的教養方式,除了一些基本原則外,如何恰當地教養孩子,要每個家長自己花工夫去摸索、去探索適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教養方法。他人的經驗和書籍隻能作為參考,而不能替代每個家長自己的作用。
(4)家長在動用“批評”的手段來教育孩子時,要采取適合孩子性格特點的批評方式:對於“小李逵”式的膽汁質孩子,他們的心較粗,喜歡直來直去,所以要用“直截了當”的批評方式,這類孩子由於敏感性差,批評輕了,不疼不癢也不聽。家長用暗示的方式點出他的錯誤,他又粗心不易領悟,因此直接的略嚴厲的批評方式比較適用,但要有充分的說服力,否則一旦激怒他們,會產生過激反應和逆反心理。而對“小黛玉”式的抑鬱質孩子則相反,切忌頻繁使用直接、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們比較敏感、脆弱,又怯懦多疑,嚴厲的批評會使他們承受不了或疑慮家長不喜歡自己了,從而引發消極情緒,產生自卑心理。一般用“委婉暗示”的批評方式,多從關心他們的角度婉轉地指出他們的不足,增強他們克服缺點的勇氣。同時,家長要注意千萬不要當著其他孩子或外人的麵批評他們,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對於那些“小林衝”式的黏液質孩子,家長切忌急躁心煩,操之過急會使他們不知所措。這種孩子靈活性略差,性情固執,需要較長的轉彎時間。家長在批評過後,要給予他們充分的考慮時間和改正錯誤的時間。而對於“小燕青”式的多血質孩子,由於靈活多變是他們的特點,因此孩子能接受多種批評方式,但是他們心理特點不穩定,所以有時會重犯同樣的錯誤,常常表現出說了就改,以後又犯的毛病。對這種孩子要適當地定期提醒他們一下。
當家長按照孩子的個性和潛能培育孩子時,孩子長大後才能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任人擺布的順從者。
自由、不受約束對於自律、自覺的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但對於缺乏自製力的孩子則適得其反。對於生性開朗、健康活潑的孩子,壓力和挑戰有助於其發展,但對那些焦慮、軟弱的孩子來說,則會造成不良的結果。西方有一個非常富有哲理的諺語:“一個人的蜜糖是另一個人的毒藥。”所以,家長應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
2.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意義
孩子的一些表現是有其心理學上的意義的,家長如果能及時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意義,有助於了解孩子的心理,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當家長感到惱火、內疚,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為吸引注意力;若家長感到地位受到挑戰或對孩子的驅動遇到失敗感到憤怒,孩子很可能是為了與家長競爭權威;當家長的感情受傷、失望,孩子的目的是報複;若你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無可奈何,沒有辦法激勵他,孩子是處於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中。這裏所講的感覺往往不是家長的直接感覺,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最直接的感覺是“惱火”、“氣憤”、“不知如何是好”,而並未意識到更深一層的真實感覺。隻有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心靈深處,才能識別真正的感覺,從而幫助辨別孩子的動機。
再者,當家長試圖製止孩子的不聽話行為時,注意他們的反應,也會給你提供一些信息,以了解他們的動機。
①吸引注意力。行為在被製止後,略停片刻,又恢複從前的行為。
②尋求權利。繼續不聽話的行為或消極抵抗。
③尋求報複。搞些破壞活動或說傷人的話。
④自暴自棄。沒有反應,希望你不要幹涉他。
認識孩子行為的動機,對家長處理與孩子的關係及糾正孩子的態度將有極大的幫助。盡管做家長的認識到孩子的錯誤動機,但家長不能直接地向孩子指出來,不要作為反擊孩子的武器,因為這樣做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打擊。如果做家長的能夠冷靜客觀地向孩子提示他們的動機,並對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進行討論,使孩子從根本上得到糾正,這樣對孩子是最大的幫助。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往往難以保持冷靜客觀的態度,這是因為家長本身的自尊、情感也夾雜在內。因此,家長在向孩子分析他們的行為因果來幫助他們時要十分謹慎。為確保家長能夠有一個冷靜、客觀的態度,最好不要在起衝突的時刻進行分析,應在雙方平靜後與孩子平等交流,這樣可避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並不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即使他們願意合作,同意講出自己的動機,但列舉出來的原因卻往往不切題,似乎在有意搪塞。在這種時候,家長不應性急,也不要肯定孩子是在耍滑頭,不肯講實話。家長的目的是幫助孩子也幫助自己弄明白孩子的行為動機,而不是追究責任,這個目的明確了就容易控製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提供一些猜測,如果家長的態度是客觀、友好的,孩子便會要求你趕快說出來,這樣家長可以從從容容地用詢問的口氣講出來“會不會是……”孩子們看到你已掌握了他的真實想法,猜得很準,或默認、或承認、或否認,自會有一些表示,當他否認時,應試一試分析一下是否有其他動機,因為有時家長的猜測也常常會出錯。
家長如果能夠接受4種錯誤動機的概念,並願意將它們在實踐中運用,是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良好的開端。但能熟練地掌握應用的技巧,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家長在時間與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自然追求速效與節奏,而不情願停下來認真細致地分析孩子做事的動機,並由於自尊心膨脹、權威感受挫,而引起與孩子的衝突。家長在有效地控製自己情緒的基礎上,如何將孩子的情緒扭轉過來,也是一個技巧性的問題。與孩子交流時語氣的輕重緩急、用詞技巧、麵部表情也是需要鍛煉的。
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同一行為可以有不同的目的。不做功課,可以是為了受到注意,也可以是表明自主權、報複或徹底放棄任何努力。
3.發現孩子獨特的個性,按照孩子的個性來培養孩子
(1)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天性和個性,從而將孩子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許多自以為了解孩子的家長隻是虛有其名,其實,他們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並不願花些心力,而隻是憑一己之見給孩子下結論。或者認為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沒人可比;或者認為自己的孩子天生是個頑童,簡直無藥可救。這樣的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孩子具有無限發展的潛能,但每個人的潛能是有差異的,所以千萬不要用一個標準來要求孩子,尤其是不要按照鄰居家孩子的標準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不要過早地給孩子下結論,否則孩子會按照家長給自己定的框架去發展和成長,要對孩子寄予期望,孩子才能健康地發展。另外,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要讓孩子對家長和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孩子對自己了解得越多,如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對自己的個性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那麼他就越會產生自信心和自尊。反之,如果讓孩子屈從家長的壓力,處處按照家長的要求和期望去做,就會產生不適感,對自己缺乏信心,性格就會受到扭曲。
(2)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必須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性:每個家長要會抓住孩子身上的特點,反複加以思考。孩子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家長必須重視它們,以免無意之間給孩子的發展道路設置障礙。家長要清楚地知道,孩子的發展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大道,千萬不要告訴孩子他應該做什麼和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也不要在生氣時對孩子說:“我看出來了,你就這個樣子了,你不會有出息了。”必須按照孩子的天性來探索和發現發展孩子的特點。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發展和變化,但不要按照自己的意誌來改變孩子,把孩子設計成為某種人,而要鼓勵孩子按自己的天性、個性去成長。
(3)不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成才:雖然現在的孩子比家長小的時候聰明多了,但是,很多家長還是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成才。有的家長在讓孩子成才的心理驅使下,拔苗助長,把自己的孩子按照“神童”來培養,並過早地塞給孩子過多的東西,而不是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結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厭學,並且在兒童時期錯過了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最好時機。孩子不僅沒有成才,而且人格也不健全,不能適應任何場合和工作,不能幹任何事情,所有的事都依賴家長,甚至沒有一點兒生存的能力,這不能不說是家長教育上的失誤。
(4)對孩子有一個合適的期望:望子成龍與看低孩子的能力都會產生負麵效應。家長過高的期望往往使孩子疲於應付,無所適從,並且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興趣受到很大的挫傷,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自信心下降,進而引發悲觀和厭煩的情緒。尤其是對於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更不應該動輒打罵,而應該耐心地分析其原因。事實上,許多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往往是家長的教養方式不當造成的。有的家長太寵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培養起孩子的自律性,或者是家長本身缺乏自律性,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隻知道吃喝玩樂,從來不管孩子的成長和需要,頂多隻管孩子吃飽穿暖,其他就不甚了了。等到孩子大了,壞習慣已養成,再來關心,則為時已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是一個愛學習的人,孩子也會非常地熱愛學習。家長的期望如果恰如其分,可以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如果期望脫離孩子本身的實際情況,那麼孩子就承受過多的壓力,成為孩子前進的障礙。有的家長不注意發掘孩子的潛能,一旦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不佳,就一下子把孩子看死了,認為孩子不會再有什麼出息,開始以這種態度對待孩子,不給孩子好臉色看,孩子自然就自暴自棄,一發而不可收拾了。